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

讀書當學劉備借荊州


某日訪問金馬士沈慕羽紀念館,主人黃玉花女士安排了當地某國中華文協會數位學生前來交流。她們有興趣學華文,熱愛自己文化是可喜的好現象,我試問她們是否有讀過正氣歌、醉翁亭記、岳陽樓記、桃花源記……?
她們都說有,再問她們能背嗎?她們搖搖頭,表示記不了,還給了老師。我教她們一招說:“讀書要像劉備借荊州,有借沒還。”但特別強調,只有讀書才可學劉備借荊州,平時一定要講信用,做人要以誠信為本,信義為重,尤其是錢財,有借有還,再借不難。
很多學生不明白讀書真諦,以為是為父母、為老師、為別人而讀,認為讀書是一種苦差,是被迫的。考試像應酬,只要考試一過,把書本一拋,就把書本內容忘得七七八八。畢業了,更是如釋重負,甚至與書本絕了緣,就像從苦牢中解脫了出來。就以華文來說,若問他還記得一些經典文選嗎?肯定會得到同樣的回答:“還給老師了!”
“還給老師”,已經成了一句口頭禪。其實,所謂“還給老師”,只不過是一個托詞,老師傳道、授業、解惑,是他們的天責,在於培育下一代。而身為學生的,沒有把課文好好吸收下來,把它忘了,就說是還回給老師。其實只有讀書吸收知識是不用還的,要還給老師的是知恩圖報,尊師重道,把老師傳授的知識吸納成自己的。
那麼,要怎樣把老師所傳授的據為己有的呢?那是沒有捷徑,只有依照司馬遷的著作,就是死記 (史記)。不論文史數理,各種定理公式、佳言名句、人物年代……..,很多重要的非死記不可。換句話說,就是要背。
在學生時代,老師經常要我們背書、默寫,目的就在於此。可是我們不能領略背書的妙理,只是為了應試,才不得已去背。測試一過,又把它拋到九霄雲外,除了三幾句經典名言詩句,其他又是還給了老師。
這是很可惜的,那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書,並不是為了真正理解讀書而讀書。須知,老師要學生背的,都是所指定的經典古文和詩詞,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。辛辛苦苦把它背了起來的精品,又輕易把它遺棄,豈不是很可惜嗎?
為什麼古人如此厲害,有這麼多的奇才,文學造詣精深,能寫出千古傳誦的經典篇章?他們的秘訣就是最笨且最有效的方法 ---“背”。不論四書五經,經典詩文,他們自幼年開始都能背得滾瓜爛熟,甚至能從後面倒背起來。
有人認為那是背死書,不符合時代的素質教育,可是今天從中國、台灣到大馬,不是到處有兒童“唸經班”嗎?這是否開時代倒車呢?我認為一點都不是,正是擷取古人讀書的秘訣,如宋朝史學家司馬光曾說:“讀重要的書,不可不背誦。”
台灣著名的詩人瘂弦說:“孩子啟蒙,過去以三字經、千家詩、增廣賢文等的詩歌韻文裡,學童反覆吟誦,耳熟能詳,溫柔敦厚的詩教對傳統的感情於焉根深柢固。….古典詩詞對兒童心靈的培育成長與對傳統的向心力,是一種無形的薰陶力量;對一般人而言,又何嘗不是呢?能從小涵泳其間,親之近之,是最美麗,最值得飨慕的經驗,而成年再重新開始,也永遠不晚。”
兒童天性純潔,就像雪梅,不受塵埃所侵,故記性最強,這些具有規律和詩諳的經文,最易郎郎上口。幾年前我在北京,見到已故李秀添老師的一位外曾孫女,不到四歲,已能咏背百多首簡單的詩詞,一點都不是奇事。
詩詞古文最優美,文字結構緊密,雖然兒童不識箇中義理,長大以後,自然融會貫通,得其精奧。這也是俗諺所云:“讀書百遍,其義自見。”而且這些都是文化精粹,富有哲理,是修身必讀之物,可以淨化心靈,提升氣質,使人靈秀。所以今天到處開設兒童讀經班,是有其道理的,就是離不了背書。符合古人所云:“遺子千金,不如教子一經。”
話說回來,背書就是要牢牢記住,才能把書本上的東西化為己有,且要經常反覆吟誦,溫故知新,自可提升語文功力。讀書是沒有捷徑的,朱熹說過,若有捷徑,那是誤人的深坑。所以,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,學問是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,若要識詩書,須下苦功夫。
那麼要如何背法呢?當然要精選精讀,多背經典詩詞古文,格言、俗語、諺語、成語等名言佳句。長篇詩文可化整為零,把它抄錄在袖珍形日記簿裡或紙張,隨身攜帶,隨時可讀。每天背幾句,一段一段來背,積少成多,當著唱歌吟誦,從中也可得到無窮樂趣,這種方式,可以立竿見影,收效很大。假如記性不好,背了又忘,那也不要緊,毋須急躁,也不要囫圇吞棗,不怕慢,只怕站,要有蝸牛的毅力,雖然爬得慢,但它還是會爬到塔頂的。
因此,只要抱定決心,讀書志在成賢明理,不受人欺。所以要好好掌握,持之以恆,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化為己有,不必還給老師。

偉哉傻瓜

一位朋友老陳拿著兩個拿督沈慕羽局紳慶祝95生日光碟給我,說金馬士有《沈慕羽紀念館》,收集很多沈慕羽的平生資料,還有沈老的銅像,而且辦有圖書館。乍聽之下,令我驚訝,雖然報上有看過新聞,沈老原居於馬六甲,其紀念館就應設在馬六甲,怎麼會設在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偏遠小鎮---金馬士?更令我費解是:創辦此紀念館者,並非是什麼文教團體,也不是沈氏家族,而是與沈氏非親非故的一對“痴情夫婦”。
那倒奇了,為了打破沙鍋問到底,老陳卻故作神秘地說,這對“痴情夫婦”不是什麼企業家,也不是學有專長的文人雅士,而是一對普通夫婦,因崇敬沈慕羽成痴,宁可放棄自己的事業,把自己住家闢作《沈慕羽紀念館》,每天把全副精力集中在紀念館的義務工作,讓人免費參觀。
他說這對“痴情夫婦”知道我的名字,祈望我去參觀,並且他可以帶路,屆時我一定會有意外的驚喜和收穫。我與他們素未相謀,為了探訪這對平凡中的不平凡夫婦,通過老陳的安排,約定在一個星期天早晨,欣然驅車前往。
從吉隆坡出發,經過三小時的車程,過了金馬士小鎮,轉入一個寧靜的住宅區 --- 金山花園,是屬於陳舊的單層排屋,門前懸掛著《沈慕羽紀念館》的垂直中堂大字,穩健有力,端莊豐滿,一看便知是沈老的墨寶。這對痴情的蘇啟慧黃玉花夫婦與數位鄰里和學生早在門口迎接,鼓掌高歌,黃女士還拿著錄影機,一面拍攝,一面引導我們參觀。
這項歡迎儀式令我們受寵若驚,當我們尚在途中,這對夫婦多次以手機聯繫,吩咐我們在路上只可休息喝茶,不要吃飯,他們有午餐招待。果然不錯,鄉鎮人情特別隆厚,他們預備了盒裝雞飯,還有各種水果糕點、清茶飲料,擺設滿桌,真是豐盛。
主人夫婦聲聲抱歉,因陋就簡,所謂午餐,只有粗茶淡飯,因為他們都是義工。他們太客氣,其實我們都是挨過苦的人,決不能好了瘡疤忘了痛,童年時代,只有過年過節,才可吃到雞肉,現有雞飯,已是難能可貴的了。 過後還有“華教大包”、 茶水香蕉、瓜果美食,俱是他們及鄰居所親自栽種的美果,味美鮮甜,代表他們的濃情,顯得意義特別深長,吃來別有一番滋味,勝似名菜佳餚。
這對蘇氏夫婦,正值中年,風華正茂,應在事業上大展鴻圖,可是他們卻一心一意,把全部精力投在《沈慕羽紀念館》,把自己的住家改為紀念館,書籍資料越來越多,又在隔鄰租多一間排屋,闢為圖書館,藏書萬冊,文化史料,應有盡有,還有各種剪報,社團資料,琳瑯滿目,編排有序,雖然這些書報都是熱心人士所捐獻的舊書舊報,也足以令人嘆為觀止。
蘇氏夫婦因為崇拜沈老先生,把沈老視為一代偉人,故殫精竭力,收集沈老在報章的各種言論與新聞資料,編訂成冊,再專程到馬六甲送給沈老先生。他們的誠心令沈老感動,遂把一生寶貴資料影印付托給他們,他們夫婦如獲至寶,又有一股銳不可當的傻勁,寧可擱置自己的事業,日以繼月,廢寢忘食,整理資料,闢為紀念館,可說是大馬首創。
他們夫婦只因為崇敬一位偉人,而創設紀念館,甚至不惜花了二萬多元到新加坡去訂造兩個沈老先生的銅像;先後也購買了四架復印機,還有各種紙張設備,一切都要自掏腰包,維持經費。他們的狂熱精神,也讓鄰里感動,有者自動自發來協助他們,或給經濟支援,有者慕名遠道而來,大家對蘇氏夫婦,無不肅然起敬,解囊捐助。
蘇氏夫婦在紀念館內還設有視聽室,冷氣設備,可作為小講堂,讓一些中小學生可以到來學習,溫習功課,提倡讀書風氣;室內掛著沈老先生的格言書法,都是至理名言的做人道理。圖書館內甚至還設有休息室,小床几案,閱讀倦了,還可小憩。
我對蘇氏夫婦的敬佩,不禁油然而生,一對平凡的夫婦,對中華文化有特別的喜愛和熱誠,對一位維護民族教育與權益的沈老,在他們心目中成為一位英雄偉人,是有其道理的。
大家都知道,拿督沈慕羽局紳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、書法家,德高望重。他今年剛歡慶95大壽,子孫滿堂,桃李芬芳,一生為文化教育作出卓越的奉獻,對争取民族教育與權益,胸有铮铮傲骨,決不摧眉折腰事權貴,故有華教苦行僧的美譽。因此,他雖曾被馬華開除,甚至遭受扣留,但嚴霜難傷翠松青竹,烈火不損良金璞玉。 他贏得了廣泛華社的尊敬與愛戴,縱使已屆古稀暮年,壯心不己,不屈不撓真氣性,敢言敢怒見精神。
要成為一位名人或偉人,名留青史,決不是靠虛名、地位、財勢或學識,而是看一個人其對國家、民族、社會、或人類做出的犧牲與貢獻,有遠大的理想抱負、有德行、有原則、不半途而廢、即使帶上了鐐銬,依然英姿洒脫。他們謀的是眾人事業,大公無私,把人們從野蠻粗鄙的黑暗深淵,引向有文化、有教養的光明之地。
最偉大的人,最能忍辱,堅持真理,在黑暗中更能閃閃發光。他們的名譽,並不是以他們的功勛來衡量的,而是以他的人品和愛國行為來衡量的。偉人的缺點就是傻人的慰藉,那是十九世紀英國思想家迪斯累里的名言,只有那些傻子,才會默默地堅持與付出。
沈老當然脫離不了傻勁,因此他寫了以下激勵名言:“傻瓜、傻瓜、我是傻瓜,你也是傻瓜,可惜這世界的傻瓜太少了,我願你我和一般志同道合的人,永遠做個傻瓜,去感化世上無數自私自利的聰明人。”片言可明百意,而今善不能用,惡不能除,只因有私。
每一個人,即使凡夫俗子,假如具有這種傻子精神,就像蘇氏夫婦,一樣也可以受人敬仰。他們有遠大的抱負,只要有人願意出資,他們願意捐出當地的一塊五畝土地,作為籌建沈慕羽紀念館之用,以褒揚沈老的功績,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。時人莫小池中水,淺處何妨有臥龍。沒想到,金馬士這個彈丸小鎮,也深藏像蘇氏夫婦這樣一對不凡人物,以螢燭之光,增輝日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