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

閣中帝子今何在

滕王閣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,也是江西省會南昌的地標,因為唐朝王勃的一篇《滕王閣序》,更令滕王閣名貫古今,譽满天下。
中國四大名樓為湖南岳陽樓、湖北黃鶴樓、江西滕王閣、山東蓬萊閣。除了滕王閣,其他三大名樓我已遊覽過,唯獨最負盛名的滕王閣尚未參觀,因此心中一直耿耿於懷。去年十月到武漢出席世黃大會,我就特地安排到江西的旅遊行程,當然主要目的就是一睹滕王閣的雄姿,以償夙願。
我對滕王閣情有獨鍾,是早在中學時讀了唐初四傑之首的王勃所寫的《滕王閣序》,對這位年輕的才俊,非常的敬仰崇拜,而這篇四六對偶的駢體文,對仗工整,句句珠璣,更是唐朝駢文的代表作,成為膾炙人口,千古傳誦的佳文。秋瑾的《臨江仙》詞有一句:“佳句不辭千遍讀”,而我對《滕王閣序》可說讀過千百回,而且還能熟背。因此早有心願,希望有朝一日能登上滕王閣吟誦《滕王閣序》,欣賞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的絕勝佳景。
當這座巍峨雄偉、色彩絢麗、琉璃碧瓦、金碧辉煌的樓閣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,我仰首凝視,氣魄懾人,對著這座文化瑰寶,也是藝術宮殿,懷古幽思,頓時胸懷暢開,心曠神怡。
從正門入閣, 門前紅柱上懸掛着一幅毛澤東手書的拱聯: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。 走進大廰,是一幅漢白玉浮雕——《時來風送滕王閣》,王勃昂首立于船頭,周圍波浪翻湧,表現王勃的英姿。左邊為王勃赴滕閣勝會,揮毫作序的場景。
這座內部共有七層的樓閣,每層都各有主題,為了趕赴觀賞古典歌舞表演,我們乘電梯直上,先從第七層參觀。若由台座之下的底層起則共有九層,故大廰懸有篆書“九重天”的匾額。另有一處刻有“凌霄”的小舞台,早已擠滿了人,翩翩歌舞,鳴鐘繫鼓,恰似《大唐舞樂》重臨人間。第五層的廰堂屏壁,鑲著用黄铜板制作的《滕王閣序》碑文,共分16塊,乃蘇東坡手書,經復印放大,由工匠鎸刻而成。
地靈人傑,江西自古人才輩出,滕王閣可說是江西人文風貎的縮影,二樓正廰的牆壁上,就有大型丙烯壁畫《人傑圖》,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,色彩鮮麗,栩栩如生,上有“俊彩星馳”匾額。第四層是江西山川精华的《地靈圖》,堪稱雙璧映輝,相得益彰。
此外,其他層樓廰堂還陳列有“物華天寶”著稱的江西工藝品、匏革絲竹古樂、竹刻楹联;匾額題詞,琳瑯滿目,都是出自《滕王閣序》的名句,目不暇給,令人嘆為觀止。
登閣遠眺,看不到落霞孤鶩,赣江依然浩浩匯流,江渚依舊,長橋臥波,舟楫穿梭,唯無層巒聳翠,只見大廈林立,直入重霄,令人感嘆,物換星移,昔日洪州,今日南昌,繁華如此。
說起滕王閣序,有一段傳奇故事。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(653年),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。李元嬰封號為“滕王”,故名滕王閣。20年後,當時的洪州都督閻伯歟首次重修。竣工後,閻公設宴,廣邀文人雅士,行文賦詩,以誌其盛。他原欲讓其女婿孟學士大顯身手,早已備寫妥當,只要各位文人推辭謙讓,他即可當眾揮筆。誰知王勃要往交趾探父,途經此地,躬逢盛會。他年輕氣盛,不諳推讓之禮,就寫下了這篇《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閣餞別序》,簡稱《滕王閣序》。筆落驚風雨,詩成泣鬼神,對王勃的才華,閻公才驚嘆折服。
  《滕王閣序》還附上一首七律,最後兩句是:“閣中帝子今何在?檻外長江空自流。” 這是一句發人深省的感嘆,滕王閣歷千載滄桑,物是人非,閣中帝子不但早已消失,就連這80位人傑,早被風浪淘盡,人是無法抗拒時光的流逝,只有江水,依然悠悠東流。道出人生易老天難老,告戒大家,珍惜時光,在有限的人生幹一番事業。人終歸要走,帶不去碧玉黃金,只有立功、立德、立言、立行,才能永垂千古。王勃才華橫溢,誰知天妒英才,寫了《滕王閣序》第二年,探父途中,渡海溺水,驚嚇而逝,享年27歲,英年早逝,可是英名永垂宇宙

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

醉臥長屋

到砂朥越參觀過長屋已有好多次了,但在長屋歡度“豐收節”才是第一次!“豐收節”(Gawai Dayak)是達雅族的最大喜慶日子,也可說是他們的“新年”。每年的6月1日至3日,一連三天,人人都會回家團聚慶豐收。
5月30日到民都魯出席《江夏之夜》晚宴及黃總會議,當地宗親特地安排於31日晚上到長屋與達雅族同胞歡慶豐收節,以了解他們的習俗。
宗親們事先已吩咐我們,達雅族熱情好客,善良豪爽,款款勸酒,教我們要有心裡準備,不要醉倒在長屋,同時還講了很多醉臥長屋的韻事!
來自全馬各地的宗親約有整百人,包租兩輛最新式的大巴士,還出動了數輛四輪驅動汽車,於晚上9時出發,浩浩蕩蕩前往目的地Sg. Gelam。
可能是雨後天氣清涼,還是山地氣候比較潮濕,當巴士從昏暗的公路轉入山區道路時,只見外面濛濛一片,也許是新巴士冷氣太強,即使高燈照射,前面也是灰濛不清。巴士沿著狹隘山路摸黑前進,速度緩慢,有時出現顛簸波動,原來這些山路並非全部是柏油路,有者是沙路,難怪飛塵滾滾,我還以為是山巒霧氣。
在蜿蜒漆黑的道路上,偶爾看到微弱的燈光,那是疏落的民宅,約一小時,終於看到了亮光,還有路燈、停車場。我們步下巴士,突然隆隆巨响,漆黑的天空,出現了絢麗的煙花,原來他們以最大的禮儀來迎賓。
我們列隊進入長屋,與他們一一握手,家家戶戶在自己門前擺設桌椅,桌上有各種美食飲料,當然最重要的“米酒”,一種自己釀製的美酒,伊班人稱為Tuar, 比達友則稱Barram;還有雞魚豬肉、瓜果糕餅、咖哩美食、糯米飯,應有盡有。
這是一所比較現代化的長屋,是新式木板搭建,共有53個住戶單位,有一條長長的走廊,說起來是高腳的木板排屋,戶戶相通,可以守望相助。
長屋也有類似“居民協會”的組織,主席麥克及其他委員、居民,都熱烈歡迎賓客的到訪,認為是一種榮幸,民都魯區國會議員拿督斯里張慶信是主要貴賓。在主席門前擺設的是“高級”的自由餐,大家先來大快朵頤,品嚐佳餚美食,我發現有一道鹵豬腳,正合口味。
熱情的達雅男女,不論老少,熱情洋溢,尤其是穿著華麗民族服飾的姑娘,手拿米酒,殷勤勸飲。如此良辰美酒,大家都沉醉在歡樂的氣氛裡,我幾乎忘了宗親事先的警戒,不要貪杯醉倒在長屋!
但人生幾何?對芳樽,且高歌,任他兩輪日月,來往如梭……。還是開懷暢飲,與他們分享喜悅,也是一種幸福和享樂。
為了一視同仁,我與數位宗親到每一住戶去拜訪,比較貧窮的,只擺有簡單的小食,糕品糖果,酒水飲料。我們與他們握手問候,飲他一杯米酒,以示尊重。
我看到數位身裁高大的女士,滿臉笑盈盈,手拿酒瓶,向一位朋友勸酒。她們太熱情了,竟然聯合制服這位朋友,把他強壓在椅子上,一人揑住他的鼻子,迫他開口,另一位則把酒往口裡灌,真是不亦樂乎!沒想到,童年時,母親迫孩子喝藥的方式,今天竟然在這裡重演。
我看到牆壁上掛了幾位戴四方帽的彩照,才知道這幾位女士都受過高深教育。
酒飲多了,自然要到廁所找個方便。他們每家門戶敞開,可以隨意進去。他們屋內,有新式的抽水馬桶,扭開水喉,幾乎嚇了一跳,有如黃河之水,怎能飲用?
過後,我到屋後走廊,看到每家都備有深藍色的塑膠大桶,猶如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在吉膽島所看到的居民,用特製的大水桶來盛雨水,沒想到他們也是要靠雨水呀!
我好奇的詢問他們,原來這裡的長屋居民,要用三種水。第一種是河水,濁黃不堪,只是供應廁所之用;第二種是雨水,用來清洗; 第三種是礦泉水,用來煮食。
沒想到生活在在文明進步的時代,他們連水電的供應都缺乏,電源是來自發電機。
午夜12時,鳴鑼之後,便是豐收節的開始,大家載歌載舞,興盡而歸,我發現這位被灌的仁兄,已呼呼入睡,醉臥長屋。(13/9/2010南洋商報商餘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