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

讀書當學劉備借荊州


某日訪問金馬士沈慕羽紀念館,主人黃玉花女士安排了當地某國中華文協會數位學生前來交流。她們有興趣學華文,熱愛自己文化是可喜的好現象,我試問她們是否有讀過正氣歌、醉翁亭記、岳陽樓記、桃花源記……?
她們都說有,再問她們能背嗎?她們搖搖頭,表示記不了,還給了老師。我教她們一招說:“讀書要像劉備借荊州,有借沒還。”但特別強調,只有讀書才可學劉備借荊州,平時一定要講信用,做人要以誠信為本,信義為重,尤其是錢財,有借有還,再借不難。
很多學生不明白讀書真諦,以為是為父母、為老師、為別人而讀,認為讀書是一種苦差,是被迫的。考試像應酬,只要考試一過,把書本一拋,就把書本內容忘得七七八八。畢業了,更是如釋重負,甚至與書本絕了緣,就像從苦牢中解脫了出來。就以華文來說,若問他還記得一些經典文選嗎?肯定會得到同樣的回答:“還給老師了!”
“還給老師”,已經成了一句口頭禪。其實,所謂“還給老師”,只不過是一個托詞,老師傳道、授業、解惑,是他們的天責,在於培育下一代。而身為學生的,沒有把課文好好吸收下來,把它忘了,就說是還回給老師。其實只有讀書吸收知識是不用還的,要還給老師的是知恩圖報,尊師重道,把老師傳授的知識吸納成自己的。
那麼,要怎樣把老師所傳授的據為己有的呢?那是沒有捷徑,只有依照司馬遷的著作,就是死記 (史記)。不論文史數理,各種定理公式、佳言名句、人物年代……..,很多重要的非死記不可。換句話說,就是要背。
在學生時代,老師經常要我們背書、默寫,目的就在於此。可是我們不能領略背書的妙理,只是為了應試,才不得已去背。測試一過,又把它拋到九霄雲外,除了三幾句經典名言詩句,其他又是還給了老師。
這是很可惜的,那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書,並不是為了真正理解讀書而讀書。須知,老師要學生背的,都是所指定的經典古文和詩詞,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。辛辛苦苦把它背了起來的精品,又輕易把它遺棄,豈不是很可惜嗎?
為什麼古人如此厲害,有這麼多的奇才,文學造詣精深,能寫出千古傳誦的經典篇章?他們的秘訣就是最笨且最有效的方法 ---“背”。不論四書五經,經典詩文,他們自幼年開始都能背得滾瓜爛熟,甚至能從後面倒背起來。
有人認為那是背死書,不符合時代的素質教育,可是今天從中國、台灣到大馬,不是到處有兒童“唸經班”嗎?這是否開時代倒車呢?我認為一點都不是,正是擷取古人讀書的秘訣,如宋朝史學家司馬光曾說:“讀重要的書,不可不背誦。”
台灣著名的詩人瘂弦說:“孩子啟蒙,過去以三字經、千家詩、增廣賢文等的詩歌韻文裡,學童反覆吟誦,耳熟能詳,溫柔敦厚的詩教對傳統的感情於焉根深柢固。….古典詩詞對兒童心靈的培育成長與對傳統的向心力,是一種無形的薰陶力量;對一般人而言,又何嘗不是呢?能從小涵泳其間,親之近之,是最美麗,最值得飨慕的經驗,而成年再重新開始,也永遠不晚。”
兒童天性純潔,就像雪梅,不受塵埃所侵,故記性最強,這些具有規律和詩諳的經文,最易郎郎上口。幾年前我在北京,見到已故李秀添老師的一位外曾孫女,不到四歲,已能咏背百多首簡單的詩詞,一點都不是奇事。
詩詞古文最優美,文字結構緊密,雖然兒童不識箇中義理,長大以後,自然融會貫通,得其精奧。這也是俗諺所云:“讀書百遍,其義自見。”而且這些都是文化精粹,富有哲理,是修身必讀之物,可以淨化心靈,提升氣質,使人靈秀。所以今天到處開設兒童讀經班,是有其道理的,就是離不了背書。符合古人所云:“遺子千金,不如教子一經。”
話說回來,背書就是要牢牢記住,才能把書本上的東西化為己有,且要經常反覆吟誦,溫故知新,自可提升語文功力。讀書是沒有捷徑的,朱熹說過,若有捷徑,那是誤人的深坑。所以,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,學問是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,若要識詩書,須下苦功夫。
那麼要如何背法呢?當然要精選精讀,多背經典詩詞古文,格言、俗語、諺語、成語等名言佳句。長篇詩文可化整為零,把它抄錄在袖珍形日記簿裡或紙張,隨身攜帶,隨時可讀。每天背幾句,一段一段來背,積少成多,當著唱歌吟誦,從中也可得到無窮樂趣,這種方式,可以立竿見影,收效很大。假如記性不好,背了又忘,那也不要緊,毋須急躁,也不要囫圇吞棗,不怕慢,只怕站,要有蝸牛的毅力,雖然爬得慢,但它還是會爬到塔頂的。
因此,只要抱定決心,讀書志在成賢明理,不受人欺。所以要好好掌握,持之以恆,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化為己有,不必還給老師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