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

三思終有益 百忍永無憂



新春佳節,時序羊年,大家喜氣洋洋,互賀新禧,吉祥如意。焉知有戶人家,興盡悲來,只因玩賭,發生口爭,竟釀成命案悲劇!
相罵無好言,相打無好拳,才導至這宗慘案的發生,令人悲傷不己。我與死者及其家屬,都是舊時相識。前往坐夜弔喪,親友莫不悲憤,發出聲聲的怨歎:本是同根生,只是口角之爭,又無深仇大恨,為何演變至此?
此宗命案,也是現實生活的教材。只要我們打開報紙,幾乎天天都可以看到各種殘無人道的案件,令人髮指。可見今天社會,人性泯沒,恐怖暴力事件,層出不窮,真是令人不寒而慄。這些悲劇,很多都是因為芝麻小事而引起,卻因一時的“怒氣”而喪失理性,“發怒”演變為“殺戮”,鑄成大錯。盲攻蠻斗非真勇,只因為咽不下一口氣,而忘了氣能傷身,是把別人的錯誤拿來懲罰自己。氣也是無煙火藥,一經點燃,猶如星火燎原,就很難收拾。
人有七情六慾,就是:“喜恕哀樂愛惡欲”。20多年前,我在一家著名酒樓,看到牆上掛有很多名家中堂書法,其中一幅是“喜恕哀樂愛惡欲”的醒世格言。這位老闆可說是頗有儒雅之風,敬嘆之餘,我立即把內容抄錄如下:“喜恕哀樂愛惡欲,一有動於心,則氣便不平。氣既不平,則發言多失。七者之中,唯怒為難治。又偏招患難,須於盛怒時,堅忍不動,侯心氣平時,審而應之,庶幾無失!”
這則佳言,勝過美味佳餚,可作為處世之寶。它一語道出七情之中,以怒最難治理,又最易招惹患難。它教導大家,如何平息怒氣,化險為夷。也就是:“退一步海闊天空,忍一時風平浪靜。”符合能忍自安的道理。
可是,忍字心頭一把刀,很多牛脾氣的人就是無法忍受怒氣,心浮氣躁,衝動起來,失去理性,一時魯莽,才會種下無窮的禍患。俗語說:“怒從心上起,惡向膽邊生。”就是這個道理。同時先賢有言:“涵養怒中氣,慎防順口言。”發怒之中,心腹皆為人所窺,最易看出一個人的涵養。
每個人都會發怒,只是程度不同罷了。盛怒時,血管暴脹,血球受損,血壓升高,有害健康,周瑜就是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。一個動輒發怒的人,往往忽略憤怒時的舉動會帶來嚴重的后果。患生於忿怒,禍起於纖微。尤其是那些硫磺腦袋,點火就著,更具危險。我本身就經歷過多宗可怖的事件。
20多年前,有一間公會沒有座辦,會務無法操作,該會袞袞諸公,苦苦要求我暫時來協助。我是做小本生意的,怎會開倒車,捨棄自己的生意而去領取那微薄的薪金?但在他們多次央求之下,終於軟化了下來,義不容辭,當起臨時座辦。
有一次,我左手挾住公事包,從財政老爺的辦公室開門出來,就碰上一名怒氣沖沖的女人,一言不發,舉拳朝我頭部猛打下來。這突如其來的攻擊,一時驚愕,為了自衛,我舉起右手一擋,馬上逃之夭夭。
這莫名其妙的突發事件,事態嚴重,我立即到其中一位領導者的家去報告有關事件。消息馬上傳開來,有一批黑道人物正要追殺我,說我當街打女人,欺負弱者。我被嚇得躲藏起來,很久不敢露面,當然更不敢去該公會了。
原來這位公會的女工,怪我說她在公會“煲電話粥”,不分青紅皂白就要打人,還惡人先告狀,誣告我打她。事後我才弄清楚,因為有會員投訴電話時常打不通,我向主席反映,希望用者長話短說,這位主席反而向她說是我講她“煲電話粥”,令她惱怒。
為了協助公會,沒想到,纖微起禍端,一句無關痛癢的話,幾乎遭受無妄之災。事後我才知道是一位有份量的鄉親,出來仗義執言,警告那批惡徒,替我解圍。福來不容易,禍來一句話。假如當時橫死刀下,上有老母弟妹,下有妻兒子女靠我撫養,後果不堪設想。
10年後,我在另一團體出任職務,有一位中年壯漢常到會所,並自動自發,義務協助各種工作,表現勤勉,令人激賞。大家慶幸,難得有一位熱愛公會的人。較後知道他已失業,子女眾多,大家很同情他不來工作,大家才發覺他又是一個精神有問題的人,遂決定辭退他。
誰知,他竟騎摩多尋上門來,還,就暫時給他一份打雜的工作,以應燃眉之急。豈知,一個月後,原形畢露,表現怪異,我行我素,不聽指使,還要無理取鬧,目無法紀,有時一連數天帶來一把鋸齒,兇神惡煞,要找我理論。一看到鋸齒,知他意圖不良,令我心驚肉跳,因為在甲洞也曾發生一宗命案,一名青年被人以鋸齒拉斷喉嚨的血淋淋慘劇。
所以,遇到這種人我就不敢與他們使氣。他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,看他來者不善,早已心存戒備。為了提防意外,不吃眼前虧,我不敢打開鐵柵,只好採用安撫策略,冷靜應付,慢慢才把他說服驅走。原來他以為我是負責人而遷怒於我。
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繩。經過了那次恐怖的事件,我對於那些反覆無常,容易發怒,不可理喻的人,就心有餘悸,寧可甘受人欺,當作吃虧是福,敬而遠之,以避禍害。
今天青少年,血氣方剛,往往出言不遜,一言不合,就怒不可遏,互相逞強,不肯退讓,結果禍從口出,招惹禍端。古聖賢勸導我們:“血氣之怒不可有,禮義之怒不可無。”年少氣盛,血氣沸騰,就是血氣之怒。所謂禮義之怒者,是指違反禮教道義之事,比如施政不公,不孚民情者,有悖情理,當然會令人義憤填膺,引起眾怒!南宋受到金兵侵犯,岳飛“怒髮衝冠”,這種“怒”就是禮義之怒。所以那些敢怒敢言者,多是仗義之士。
憤怒從愚蠢開始,而以后悔告終。所以,釀成悲劇,才來後悔,為時已晚。
漢朝著名大將韓信,未遇之前,曾受胯下之辱,他要殺死該名地痞無賴,以他的武藝,可說易如反掌。但他冷靜一想,殺他未免太過魯莽,小不忍則亂大謀,因此甘願受辱,從該名無賴胯下爬過。假如韓信沉不住一時之怒而殺了他,早已成為階下囚,或者殺人償命,怎能成為後來的大將?
金以剛折,水以柔全,因此,凡事冷靜想一想,忍辱柔和是妙方。三思終有益,百忍永無憂;讓人一步非我弱,寬恕待人可遠害。假如能從盛怒中,堅忍不動,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,就會化戾氣為祥和,化干戈為玉帛,省卻無窮煩惱。

狗貪賊糧把命喪


5月1日勞動節,清晨起來要開啟大廳鐵門去晨運,發現“多米”竟然還賴睡在門口,阻礙出路,且有一道長長的尿跡,至流到屋外。
多米每天都在車輪撒尿,弄到臭氣沖天,半夜也會聞到臊味,所以天天一早就要沖洗地面,今天竟在大廳鐵門處撤尿,真是豈有此理。我伸腳要去弄醒牠,誰知,牠竟然一動也不動。我啊呀一聲驚叫,多米死了!我的心靈馬上被一股莫名的哀愁所籠罩。
牠安祥地躺在大門口,張開嘴巴,露出雪白而尖利的牙齒,可是鮮紅的舌頭已呈黑色,恐怖極了,眼睛還是張的大大的,死不暝目。我誤以為牠撤的尿跡,竟是從牠口中流出的液體,已經乾涸了,肯定是中了歹人的遽毒。牠倒在門口,可能是乞求於主人的援手,但是大家都已濃睡,看不到牠痛苦的掙扎,多米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了!
前兩天,附近一位N女士有一隻肥壯的黑狗才被人下毒而死。她慌張失措,打電話問我如何處置,我叫她通知報館,新聞剛剛刊登出來,數位居民向記者投訴,本地治安亮起紅燈,搶劫頻繁,豈知接下來竟然輪到我家的黃狗“多米”,怎不令我心寒?
看到牠的死狀,悲痛不己,我立刻把牠移到鐵柵旁,再把地面清洗消毒。此時,我正要為如何處置牠而煩惱,反而輪到我致電給N女士,叫她替我顧請那位羅里司機。剛巧女兒女婿到來,她不信多米死了,搖搖多米,四肢還沒殭硬,但無反應。她悲從中來,淚水漱漱而下,可憐的多米,真的走了,從此長眠不醒。
女兒是一位感情豐富的人,寵愛動物。在學生時期,有一次放學回家,發現“小黑”不在家,她就四處尋找,不久哭喪著臉回來,說小黑被車撞死在路邊,要我替牠收屍。我開動汽車要去察看,小黑竟從車底鑽了出來,她才破涕為笑。原來她所看到的是另一只黑狗。
這次沒有走眼了,的確是咱家多米黃狗。想到多米陪伴我們整十年,忠於職守,吃我們的飯,守我們的門。這兩年來,胡須已白,我們都說,多米老了,但牠雄風依舊,吠聲如雷,令人懼怕。牠日夜24小時的守護家園,讓我們高枕無憂。這次牠走了,就像失去了一位可信賴的摯友,失去了一位盡職的忠臣。
說起多米,牠只是一隻普通的菜狗,不像高貴的名狗,反而要對牠服侍的無微不至。牠自小健康成長,除了經常替牠沖涼,帶牠尿尿,買三幾塊錢的雞肝來煮狗飯,足可讓牠享用幾天,給我們省卻很多麻煩。
我家是邊屋,牠活動的空間較多,遇有生人,牠汪汪大吠,提高我們的警戒。尤其是騎摩多的派報人或郵差,更是狂吠不已,難怪被人譏為狗眼看人低。也許牠響往外面廣闊的自由天地,有時打開鐵柵,一不小心,就會被牠偷溜了出去。
牠像衝出了樊籠,我邊喚,牠邊走,就像廣東人所說的:“阿某叫狗,越叫越走。”我知道牠的習性,一路走,一路小便,方便認路。只要牠頸上還扣有狗練,在後窮追,還可把牠拉回,否則,怎樣也追牠不回。牠遊蕩了一些時候,倦極知返,就會回到門前。看牠回來,趕緊打開鐵柵,焉知牠又走了,真是氣煞。要拿些餅乾食品引誘牠進來,心裡才放下心頭大石,可是有時牠卻不受利誘,寧可在外,令我們坐立不安。
有一回出去後,徹夜未歸,我也整夜難眠。我以為是跟外面的野狗爭風吃醋,胡混去了,回來一定帶著滿身的傷痕,又要破費,帶牠去找獸醫打針敷藥。豈知一連幾天都不見影子,到處尋找,也不見蹤跡,多米真的失蹤了。正自懊惱,寢食難安,一位朋友說,牠只是一隻普通菜狗,不見了,再討一隻回來,何必苦惱?我說牠是我們生活中的成員之一,也是我們的護衛者,若是和平盛世,我也不想養狗。
會不會給市政局捉狗隊逮了去?我四處查詢,果然在文良港市政局的拘留所,找到了牠。多米看到我,像遇到救星,狂吠不已。牠與其他狗隻同拘一室,臭氣沖天,身上長滿一粒一粒像花生米那麼大的“狗蝨”,令人望而生畏。我又要破費辦理贖回手續,支付拘留伙食費用和罰款,再顧一輛囉哩,才把多米載回,用藥水沖洗,使牠恢復乾淨原貌。狗是百步王,只在門前狂。牠在主人面前才厲害,溜了出去,卻逃不過捉狗隊的捕手,前後被捉了2次。
有一回,郵差到來,多米竟然在外兇巴巴的亂吠,郵差嚇的魂不附體,騎摩多逃竄,撞跌路旁。我猛追出去,他坐在地上呻吟,臉色蒼白,驚魂未定。我感到非常歉疚,他受傷了。我看到他雙手按住受傷的腳部,褲子破裂,皮鞋損壞,我除了聲聲道歉,立即載他去看醫生,並賠他數百元醫藥費。幸好這位郵差通情達理,息事寧人,不予追究。沒想到一時疏忽,被多米偷溜了出去,幾乎闖下大禍。
自此,對多米管制甚嚴,用鐵鍊拴住,讓牠沒有機會開小差。但是時間一久,警戒之心又再鬆懈了下來。可能是心太軟,不忍心讓牠終日被綁,還是讓牠自由在庭院走動。所以每次要打開鐵柵大門,總要先看看多米有沒有拴住。可是百密一疏,偶爾還是讓牠有機可乘,結果又要為牠操心了。
牠看來兇惡,卻從未咬人,可是色厲內冉,遇到新年放鞭炮或響雷,牠就怕到發抖狂叫,撞擊鐵門吵著要進屋內。有一次看牠怕的可憐,讓牠進來,忽然之間,就看不到牠的蹤影。真是奇怪,多米那裡去了?最後才發現牠躲在後房的床底下,大家訕笑,怎麼多米變得如此怯弱?
狗有靈性,若有親友到來,牠狂吠一輪,我打開鐵柵,親友提心吊膽,不敢進入。我說:“不吠的狗才咬人,牠的吠聲是向我報告你們的到來,再吠你們是表示歡迎。你們看,狗通人性,牠看我陪你們進來,就噤若寒蟬了。”但親友還是怕怕,我再安撫他們說:“狗咬人,有藥治,人咬人,沒藥醫。你們不用怕,假如牠咬你們一口,你們就咬回牠兩口吧!”大家又是一陣哈哈。
早上起來,牠會吵著要我帶牠出去大解,但牠不肯馬上解決,總要東嗅西嗅,越走越遠,要尋找一塊好地方才背解決。牠力氣很大,強拉時,有時我的手腳都會被狗鍊弄傷,真是氣煞。有時坐在庭園閱報,牠又親熱地偎依在身邊,以舌舔腳,多米就是這樣的令我又愛又氣。
這一回,悵然若失,再也沒有得好氣,也沒好笑了。我用三個大大的塑膠袋來收殮多米,女兒哭訴要好好把多米安葬。屋子周圍沒有空地可葬,只好顧用那位羅里工友,要求幫忙載去安葬。這位工友說,何必麻煩,我把牠載去丟到河裡就是了。女兒哭得更傷心,訴說怎能如此忍心,我也認為此法不夠人道,也不符衛生,還是決定要該工友載去找塊空地埋葬。女兒不放心要跟去看,我說還是老爸親自出馬,我拿了鋤頭,陪同工友尋尋覓覓,找到一處適當的空地,大家合力鋤了一個深洞,令多米入土為安。心中默默祈禱,願牠安息。
知人不知心,狗貪賊糧,是其致命弱點。平日機警的多米,不知人性歹毒,為貪賊人扔進的食物,以為天落饅頭好造化,那知裡面包藏毒藥,貪圖口腹把命喪。哀哉,多米!英勇忠直,卻受賊人忌憚陷害,可是又有多少人,貪圖眼前蠅頭私利,而自願吞下糖衣毒藥!我又怎能責怪多米呢?

為黃伸冤

中華民族屬於黃種人,我們的祖先是“黃帝”和“炎帝”,所以我們都被稱為“炎黃子孫”。我們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,有優秀的文化,向來以黃色為尊,以黃色為貴。我姓“黃”,也因此而感到一份榮耀。
在西安有黃帝陵,巍峨莊嚴,每年有眾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到來祭祖。此外,我們土有黃土,黃土高坡的歌曲,雄壯激昂;河有黃河,是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;山有黃山,是世界最奇最秀的山;黃花也有晚節香;還有亞洲最大的黃果樹大瀑布;海有黃海;金有黃金;辛亥革命72烈士紀念碑在黃花岡;還有黃道吉日、黃金時代等等…….。
舊時皇帝的詔書是黃色,稱為“黃榜”,帝王聽政也著黃袍。蒙古族也是以黃色來象徵高貴、莊嚴、嚴肅、權威;藏族的喇嘛一派,更以黃色為尊,身著黃袍,稱為“黃教”;即使我國的元首、蘇丹,也是以黃色為獨尊。
“黃”是這麼地尊貴,但卻令我們感到遺憾和百思不解的是為什麼要把“色情文化”稱為“黃色文化”呢?把尊貴的“黃色”變成“下流、污穢、猥褻”的同義詞?把腐敗墮落的色情小說、歌曲、電影、刊物、低級趣味、色情場所,統稱為“黃色”?
中國《團結報》在1994年6月發表了的一篇:「關於“掃黃”一詞我見」的文章。作者可能是一名學者,引經據典,認為把色情文化引申為黃色文化是訛傳、訛用,錯誤不當,應予糾正。
中國自改革開放後,色情文化、聲色犬馬的場所也隨之而來。當局極力展開掃除行動,“掃黃”或“黃毒”這名詞,就經常出現在報章。而“掃黃”是中國當局用例最高的用語,這位作者認為把低級趣味、男女猥褻的讀物稱之為“黃”很不妥當,有辱先祖。
為什麼要把上述讀物稱為“黃”呢?是根據什麼歷史典故?
據《短語和寓言辭典》記載:19世紀美國《紐約報》為了跟《紐約世界》爭讀者,推出了一個叫做《黃孩子》的漫畫專欄。對手譏諷為為媚俗、低級,且把它稱為“黃色報紙”。“黃色報紙”一時間成為“下等報紙”的同義語。
西方的這種黃色下等報紙,又怎樣傳到中國,硬把色情文化套稱為黃色文化呢?風馬牛本不相及,為什麼中國的語言文字工作者、傳媒界人士等,都照用不誤,而不加於懷疑和考証?
其實,“下等”並不等於“下流”、“淫穢”、“色情”、“猥褻”。可能在流傳中,以訛傳訛,“色情文化”遂演稱為“黃色文化”,成為文化歷史的一大冤屈。
黃是顏色,在英文是“YELLOW” ,但西方人稱色情電影是BLUE FILM,若照字義應該翻譯成“藍色電影”,為什麼又稱為“黃色電影”呢?可見這些名詞都不符實情,存有謬誤,頗有商榷的必要。
據《管子.幼官》:“君服黃色”,顯示君王所穿的衣服是黃色。所以,中國有一句成語「黃袍加身」,就是指被擁戴為天子,可見“黃”是代表帝王之尊。
東漢的語文專著《釋名.釋采帛》有云:“黃,晃也,猶晃晃,像日光也。 ”我們的祖先是以黃色比擬太陽的顏色,意為光明。
從以上所見,黃色是我們中華文化高貴的象徵,黃色與中華民族休戚相關,淵源很深。黃姓的始祖,被皇帝賜封於江夏郡的黃國,而得此姓。按理,“黃色文化”應該是指我們“黃種人的中華文化”,而我們的文化是被公認為世界最優秀的文化之一。可是今天,這些色情文化,卻被引用為黃色文化,不但有辱我們黃姓宗親,也是自我污辱整體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,玷污了中華文化!
在十三、四世紀,蒙古人西征至東歐,鐵騎所至,令白種人喪膽,因為懼怕黃種人的崛起,而稱為“黃禍”。把黃種人視為禍害,也是對我們的羞辱。其實,當時中國把蒙古人視為外族,南宋被滅,被異族統治,漢族也是受害者。
今天我們把不良的色情文化當作黃色文化,豈不自我貶損?把掃除色情文化當作“掃黃”,豈不等於掃除“自己”?對祖宗不忠不孝不敬?把有毐害的色情文化稱為“黃毒”,豈不違反民族尊嚴?“毒”會釀成“禍害”,與白種人所說的“黃禍”,豈不是同出一轍?有何差別?至到今天,敵對勢力的白種人,還怕中國崛起,視為未來的黃禍,是不宜再用“掃黃”或“黃毒”的字眼。
該文作者指出:黃表示黃色、光明、柔和、協調的基本含義。“黃”是不應被引申、假借出色情等的含義,也不可能孳乳出低級下流等帶貶性含義。他認為用“黃”代表“猥褻”有欠准確,用“淫穢”代“黃”,于義非宜。因此他建議“掃黃”無非是掃除骯髒、丑惡的東西,應該用“排污除穢”或“掃穢”來取代。
古語有云:“痛莫大於辱先”。因此,為了民族尊嚴,我們決定為“黃”伸冤,吁請文化工作者,尤其是傳媒人士,正視看待這項謬誤,重新厘定對色情文化的用詞,更加正確、准確地使用中華文字。。色情文化就用“色情文化”,勿用“黃色文化”、色情電影就用“色情電影”、色情架步就是“色情架步”………..,以此類推,別再把低級、淫穢、猥褻的的東西引用為“黃色”,以還黃色清白,以還民族尊嚴。

梧桐

第一次到南京,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雄偉壯麗的南京大橋,也不是靈氣深重的中山陵,而是街道兩旁不甚受人重視的梧桐樹!
當巴士徐徐駛進南京市,映入我眼簾的,就是排列有序的梧桐樹。它們雄糾糾,氣昂昂,像一隊隊的儀仗隊,在迎接我們的蒞臨。它們又像護衛使者,佇立在每條街道和各個角落,以翠葉遮蔽這個號稱四大火爐之一的城市。
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梧桐!此情此景,立即想到李清照聲聲慢“梧桐更兼細雨”的詩句,還有許許多多有關梧桐的詩詞故事。頃刻之間,在我的腦海中,南京市已浮幻成一個美麗的詩境。
我問導遊何以南京遍植梧桐?導遊就滔滔不絕講述各種梧桐的故事,並且喜不自勝,以南京市梧桐之多,引以為榮。
南京的梧桐,確是與眾不同。它高聳挺拔,氣宇軒昂,造型優美,可說是獨樹一幟。車子在濃蔭蔽天的道路馳騁,梧桐構成氣勢磅礡,有無窮無盡的壯觀,令人景仰。它象徵生命的高貴和堅軔,否則,“不有梧桐樹,那引鳳凰來”,豈不說明梧桐品質之高超乎?
古人贊賞梧桐,郭璞《梧桐贊》有云:“桐實嘉木,鳳凰所棲。爰伐琴瑟,八音克諧。”白居易《云居寺孤桐》有詩:“一株青玉立,千葉綠雲委;亭亭五丈餘,高意猶未已。…….四面無附枝,中心有通理。寄言立身者,孤直當如此。”白居易贊梧桐之美,由外形到內質,富有寓意,說明桐凌空而立,正直不屈,虛心通理,不會仰賴他人。
“孤桐”一詞,出自《尚書禹貢》:“嶧陽孤桐。”蔡沈集傳云:“孤桐,特生之桐。”是說它孤高特立不凡,有鶴立雞群之意。
王安石也有一首《孤桐》:“天質自森森,孤高幾百尋。凌霄不屈己,得地本虛心。歲老根彌壯,陽驕葉更陰。明時思解慍,願斫五弦琴。”王安石借詠梧桐,以抒懷明志,將梧桐的特色,來比喻自己的思想情操與抱負。當時王安石面對政敵的評擊,他就借孤桐的獻身精神來自喻。桐木可製琴瑟,他要像桐木情願斫為五弦琴,被聖君彈出可解民怨的之歌。表示他不建殊功,甘願做一小琴,能為民解憂,不計聲名,於心已足。
我對梧桐存有好感及敬仰,是在初中時,讀到現代文學作家蘇雪林教授的一篇文選:《禿的梧桐》。她以真摰的感情和細膩的筆調,把她門前一株梧桐,因受蟻蝕,枝幹漸漸不堅,一夜雷雨,便將它的上半截劈去,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樹身,立在那里,像是青玉。春天一來,這株禿的梧桐,樹身上居然又再生出許多綠葉,可惜風一來,落葉紛紛,又是螞蟻幹的好事,把葉柄咬損。人們總是惋惜這株梧桐恐怕再也活不下去,可是勇敢的梧桐,並不因此而挫了它的志氣,春天一來,它又萌芽生葉。作者藉梧桐受到風雨和螞蟻的侵襲,卻仍然萌芽吐葉,告訴我們要克服環境的種種困難,培養求生的意志。梧桐就是象徵生命的剛強堅毅,生生不息。就像我們的林梧桐,化荒山為勝地。
梧桐可說最有詩意的樹木之一。清朝有神童之稱的李漁,在稚童時種了一棵小梧桐,他就用髮簪在梧桐身上刻了一首小詩,梧桐漸長,他又再詩旁另刻一首,題為《續刻梧桐詩》,富有哲理,作為自我激勵。該詩如下:
“小時種梧桐,桐葉小於艾。簪頭刻小詩,字瘦皮不壞。霎那三五年,桐大字亦大。 桐字已如許,人大復何怪!還將感嘆詞,刻向前詩外。新字日相催,舊字不相待。顧此新舊痕,而為悠忽戒。”
李漁幼時是孤兒,靠母親撫育教導。他聰明勤奮,種了這棵梧桐樹,刻了小詩,勉勵自己要隨著梧桐樹的成長而成長。15歲那年,又在小詩旁刻了上述那首詩,繼續勉勵自己,自我警戒,感嘆光陰易逝,要即時刻苦學習,不要虛度年華。李漁在梧桐刻字自勉,終成著名的戲劇理論家和作家,傳為佳話。
唐朝著名詩人薛濤,八九歲時就能作詩,幼年隨父到四川。有一天,他的父親薛鄖指著庭院的梧桐樹作詩曰:“庭除一古桐,聳幹入雲中。”要薛濤應對。薛濤應聲曰:“枝迎南北鳥,葉送往來風。”她的父親贊賞她的才華,卻為之愀然,後來其父死了,薛濤因家貧而淪為歌妓,應証了“枝迎南北鳥,葉送往來風。”的歌妓生涯。
隨著氣候的變化,每次到南京,對梧桐的感受都不同。雨天,最易領會溫庭筠的《更漏子》:“梧桐樹,三更雨,不道離情正苦,一葉葉,一聲聲,空階滴到明。…..”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春風桃李花開日,秋雨梧桐落葉時。”晏殊:《清平樂》:“金風細細,葉葉梧桐墜,綠酒初嚐人易醉。……..”落葉知秋,萬物也隨秋意改,梧桐,是多麼富有詩意呀!
梧桐給人的印象就是代表剛強正直,但也有柔情故事!我們聽過“紅葉題詩”的故事。唐朝有一位詩人盧渥赴京應考,在宮廷外的護城河,偶見一片紅葉隨水漂來,撈起一看,上面題有一首絕句:“流水何太急,深宮盡日閑。殷勤謝紅葉,好去到人間。”相傳這是宮女韓氏所作,後來盧渥娶到一位宮女,正是韓氏,可說是“佳偶天成”。
無獨有偶,唐朝也有另一位任氏女,作了一首《書桐葉》:“拭翠歛娥眉,郁郁心中事,搦管下庭除,書成相思字。此字不書石,此字不書紙,書在桐葉上,願逐秋風起。天下有心人,盡能相思死,天下負心人,不識相思字。有心與負心,不知落何地?”
這首詩與“紅葉題詩”有異曲同工之妙,蜀國尚書侯繼圖撿到這首詩,數年後娶妻,正是任氏,可說是天緣巧合,有情人終成眷屬。(25/12/2003)

洗心


馬來西亞佛光山在仁嘉隆東禪寺,舉辦了一項別開生面的短期出家修道會。總住持慧顯法師指出:短期出家,7天修道,可以洗滌內心的污垢,淨化心靈,為自己增加福德因緣。
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,但我信奉的是哲理和真理。就如慧顯法師所說,修道洗心,引人共鳴。這使我想起廈門的南普陀寺。
南普陀寺,可說是廈門最著名的千年古剎,也是閩南的佛教聖地。它在廈門市的五老山下,廟殿經閣,金碧輝煌,配上五峰凌霄,巍峨雲漢,松竹蒼翠,岩壑幽美,山風海濤,景色宜人。我三到廈門,每次必定前往參觀。
除了欣賞寺廟建築藝術和歷史文物,我最愛看岩石上的大字刻雕,都是各種佛家禪語,警戒世人,教人向善。其中最令我感到興趣的就是“洗心”兩個大字石刻。在一叢黃竹的側旁,有兩塊巨石,一塊雕塑一棵紅心,但被青苔蒙污染黑。心的上端,則有引水源源不絕地沖洗,配上旁邊兩個“洗心”的行書大字,告訴世人,心要頻頻洗,塵垢細細除。
這幅景象,我覺得最富有教育意義。人之初,性本善。人一出世,天性至純,冰清玉潔,不受塵埃半點侵。但是,隨著年齡的增長,在社會打滾,就像粉球滾芝麻,多少都會沾染污垢惡習。同樣的,在官場的大染缸,更難拉出一匹白布來。為了生存,為了競爭,為了私心,為了利益,為了名祿地位,貪婪無度,損人利已,無所不用其極,使一顆殷紅純潔的心,沾污蒙黑,才衍生出各種的罪惡。
若有朋友,風塵僕僕,自外而來,會被人接去“洗塵”;我們要天天洗澡,就是去除身上的污垢。可是,洗塵洗垢,更要洗心。
洗心,就是去除思想上的邪念,改過自新,所以才有“洗心革面”的成語。革面,就是改變原來的面目,也可以說,面目可隨心境而改。雖然有人說:“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。”說明人心難摸,鴨肫難剝。但是,畢竟“相”由心生,也是有其道理。一個人的思想心態,善良或是邪惡,忠厚或是狡黠,不難從其相貌眼神表露出來。若心地善良,他的相貌,自然充滿祥和;若是賊頭賊腦、陰險狡詐、心術不正,自然面目可憎,邪氣很重。正合俗語所說:“人心不同,各如其臉。”那是因為他的心態,形諸於容貌表情之故。
我曾到一位好友的公司去參觀,他人忠厚純良,但一見到他的合夥人,我馬上斷定該人心存不軌,不可信賴,可是這位好友對他深信不疑。一年後,這位好友非常懊惱地向我訴苦,被其同夥人所騙,還要花錢請律師起訴他,並問我怎麼知道該人不可信?我說我不是相師,只是他當局者迷,我旁觀者清。第一次見面,奸詐之心,從該人相貌言語,已經露出端倪,再加上他用人唯親,盡是獐頭鼠目之輩,從其佈局,後果已可預卜。欺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。這位憨直的好友,就像一只溫馴的羔羊,不知人心險惡,與豺狼為伍,豈有不被吞噬?
心為一身之主,雖然隔著肚皮,但在這功利主義的商業社會,爾虞我詐,種種劣根性,匯集於一心,所謂慾壑難填,人心難滿,一顆聖潔之心,豈不玷污?
18世紀英國哲學家史密斯有一句名言:“累積了財富,就腐敗了人心。”為了追求財富,往往造成人性的墮落。順我者昌,逆我者亡,當今世界最富強的美國,為了獨霸天下,在沒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之下,竟然違反國際公理與道義,聯合英國,入侵伊拉克,強勢欺人,自以為是替天行道,不但摧毀別人的國家,也摧毀了聯合國的公信力。
美國布什總統,要花千百萬億美元來進行這不義之戰,不管世人的反對、詛咒、譴責。布什總統,應該“富則兼濟天下”,把千百萬億美元,拿去“布施”,救濟窮國,造福蒼生,但他卻成了戰爭販子,到處“布屍”。人性一旦達到打不知痛,罵不知羞的時候,與禽獸何異?!
從歷史的角度看,數千年來浩浩的歷史長河,有那一個不滅的帝國?有那一個不倒的強權?假如布什能把私心換愛心,慈心悲心,以心暖心;推己及人,將心比心,當會得到世人的激賞。古有名訓:“威人者滅,服人者昌。”倘若他迷信武力,只有給人類帶來浩劫,最後重蹈歷史覆轍。
儒家思想,是以德服人,主張修身、齊家、而後治國平天下。所謂修身,先正其心,修己常存改過心,也就是洗心,建立正確觀念,以民為本,才能達致政通人和,邦本自固。若以一己之利為利,一將功成萬骨枯,則令天下人受其害。所以自天子以及庶民,莫不以修身為主。當政的領袖,若不修身,會禍國殃民;民不修身,易生邪念,危害社會。所以曾子有言,吾日三省吾身,自我反省,有無過錯。
明朝理學家王陽明說:“夫過者自大賢所不負,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,為其能改也,故不貴於無過,而貴於能改過。”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即使過去是盜賊,若能改過,今日也可不失為君子,符合“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”的原則。若是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!
佛家講究禪理,靜坐養生。王維《過香積寺》有一句詩:“安禪制毒龍”,就是默坐靜修,可以制服像毒龍一般的慾念妄想,以達到:多靜坐以收心,寡酒色以清心,去欲念以養心,育古訓以警心,悟真理以明心。我看到台灣裕脩居士有一題詞:“西方物質文明愈發達,愈迫切須要東方之精神文明以濟其窮,是故孔子之學今後將大行於世界。”此言說明:社會愈進步,人心愈脆弱。縱觀今日世界,紛紜動亂,都是一些所謂當權領袖,以各自私利為重,罔顧道義,沒有濟弱扶傾,反而以大欺小,以強欺弱,把自己意念強加在別人身上,不尊重別人的生存權益,才會引發種種仇恨,製造更多的恐怖戰爭。有些擺出愛好和平的反戰者,也應反躬自問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在自己國內,是否也有欺壓弱小,屠殺別人?否則,豈不是五十步笑百步!人靠心好,樹靠根牢,人人能洗心,天下自太平。

在山泉水清

我愛山泉,是因為它最清淨,不受污染,就像初生嬰兒,秉性純良,符合孟子學說:人之初,性本善。故出外遊玩,遇有清泉流水,就像遇到知己,情深款款,要敘衷情。
甲洞森林局公園,林園優美,萬木參天,空氣清鮮,景色宜人,是晨運的好地方。我每天身臨其境,最令我陶醉的是這裡的山林,有小泉淌水,還有一條小瀑布,從岩石流瀉而下,宛如一匹白布懸在密林間,顯得特別的潔白,發出淙淙的水聲,形成一道清流。雖然它沒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,但有清音,一片野懷幽意,也足以怡情,是觀林賞泉的佳境。當局把它闢為風景區,拾級而上,也有古意盎然的小橋,溪水汨汨而流,可以體會小橋流水的韻味,頗有雅意。
這條清溪,源自山頂,從石縫中湧流而出。林中有各種奇形巨石,有者大如磐石,有者如平滑如台,有者扁如刀削,鬼斧神工,令人贊嘆。還有各種大小體形不一的鵝卵石,有光滑滑的,也有長滿青苔的,山水穿流其間,是這裡的特色。這裡清泉之美,妙在它沿著山勢,有緩有急,水聲就會有大有小。泉水遇到巨石阻撓,從高流下,泛起浪花,潺潺水聲,宛如大自然琴韻之音。
我每天晨走完畢,必定要坐在這條溪澗石上歇息,欣賞那清澈的泉水,還有成群的小魚,聽那美妙的水聲,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,就會感到溫馨舒暢,進入忘我的境界。這裡清涼無限,水中的圓滑巨石,有如涼台,令人愛惜。我會選擇幾塊平滑的巨石,或坐或躺,欣賞“清泉石上流”的詩境。有時索性睡水中的石上,仰望天空,觀賞綠葉蔭濃,高聳入雲的樹木,有時閉目養神,體會“高枕石頭眠”的意境。水從石邊流過,兩耳盡是溪流清音,還有蟬嘶鳥鳴,有如一首永遠演奏不完的交響樂曲;有時會有陣陣微風,更覺神清氣爽,置身其間,可得視聽之娛,染念俱凈,忘懷得失,其樂無窮。
這條清流,處處有魚,它長得只有手指般大,魚的背部與水裡沙石同色,快如流星,且能逆流而上,故須細察。幸好水淺,就像一碗清水,一眼見到底,所以這些游魚,無可遁形。有時看它翻騰争食從樹上掉下的東西,露出銀白的閃光。為了一睹它的芳容,有一次我帶來了一個小網,把麵包丟在水上,趁它們爭食時,就想用網撈它。豈知,網一落水,它們已飛竄而逃,結果一隻也捉不到。它們機警敏捷,不像較大的魚,見食而不見鈎,見利而不見害。故它們能避禍害,悠遊自在,誰能怪說水太清則無魚?
這條清溪,對我有深厚的感情,因我是在這條清溪的山林邊緣出世和長大。童年時就常到這清溪築成的泳池游水,山水清洌,冰涼透骨,是消暑的好地方,有時還可捉到小蝦,在掌中一拍,去了殼,就放入口中,成了甜美食品。而今轉眼已是花甲之年,青山景物依舊,細水還是長流,而心中的感觸已是截然不同,未免感嘆:人生易老天難老!
我常選擇各種平滑的大石,或坐或臥或躺,不同的位置,會有不同的水聲,有如不同的韻律,高山流水,妙不可言。山水有清音,它在歡唱,我像是它的知音人,每天為它傾耳聽。
它嬌柔又自豪地向我傾訴:泉水最清,巨石的力量壓不住它,它還是從地底源源湧現;它涓滴成河,還是海洋的大哥;流水不腐,它不像陰溝裡的死水,臭不可聞;在山林原野這片淨土,它不受污染,像是含真蘊秀的少女,冰清玉潔,可以自由奔馳,誰也阻不了它,所以,它自由歡淌,歌頌美好…….。
有時我似乎聽到它在飲泣,幽幽鳴咽。因為它就要離開這美好的境界,出了山,就身不由己,無可奈何地被污染,成了濁流,再也回復不了原來的清貌!這應证了杜甫詩作《佳人》的名言:“在山泉水清,出山泉水濁。”
宋朝林洪作《冷泉亭》,也可說是對山泉最好的另一寫照:“一泓清可沁詩脾,冷煖年來只自知,流出西湖載歌舞,回頭不似在山時。”冷泉亭在杭州西湖飛來峰下,一股涼潤可以沁人心脾的清泉,流出了山,到了西湖,看到畫船歌舞,世界繁華,回頭已不像在山時的這般淨潔。
詩人通過清泉來比喻人性本是善良純潔,代表真善美,就像孩提時,天真無邪,可是當踏入五花八門的社會,就會受到社會大染缸的污染,抗拒不了各種富貴物欲的誘惑,純潔的本性就會漸漸消失,難保清明,尤其是官場的大染缸,更難拉得出一匹白布來。
而今世道混濁,借問清流何處有?唯有山林,流水清音,可以忘卻營營。

止謗莫若修身


有一位朋友因失言說錯了一句話,惹得一位“領袖”要告他誹謗,索賠數十萬元,害得他寢食不安。又有一位活躍於社團的朋友,為了維護公會的利益,說了真話,而得罪了有權勢的人,也被人誣害,甚至還收到律師信,要面對誹謗的訴訟。他很悲痛地說:“沒想到為社團竭誠服務數十年,年逾花甲,為了正義,要遏止別有居心者對會館的圖謀,竟要惹禍,遭受無妄之災,可能要為道義而破產。
這些朋友,道義凜然,胸有傲骨,寧可被訴而破產,卻不肯向別人的淫威屈服而人格破產。當我看到他們的遭遇,真是感慨萬千,今人動不動就要訴人誹謗,索償天文數字的所謂“名譽損失”,一生的辛勞積蓄,可能一言不慎而化為烏有。我們也常看到因為一些言語而引發誹謗,報復,甚至對簿公堂,浪費了寶貴的時間、金錢、和精力。難怪朱子治家格言勸戒大家:“居家戒爭訟,訟則終凶;處世戒多言,言多必失。”
所謂誹謗,是捏造是非以中傷別人名譽。有些是用言語傷人,有者是用匿名信,有者則是文告或文章。被誹謗者,有者暴跳如雷,或採取暴力報復;有者會通過報章反駁;有者會訴之法律,討回清白;有者則不予理會,泰然處之。
每人對處理誹謗的手法不同,自然與其個人修養有關。出來參與社會活動,包括政治工作者,必然會面對各種不同思想意見和挑戰。關公也有對頭人,曹操也有知心友,搞社會工作者,要有豁達的胸襟,千秋功罪任評說。可是有些人,假公濟私,把名利看得比泰山還重,只愛聽一些歌功頌德的好話,不肯接受逆耳忠言,稍有拂意,就要把別人視為眼中釘,非除不快,還要套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,去塗黑別人,打擊別人,從而達到邪惡的目的。所謂“欲加之罪,何患無詞。”就是這個道理。
君子量大同天地,小人心窄不容人。其實,不論你是正人君子或小人,同樣會遭受別人的誹謗。君子的敵人就是小人,小人是無所不用其極的,所以管子有言:“寧過於君子,勿失於小人。過於君子,其為怨淺;失於小人,其為禍深。”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,遭受奸臣所害,是不計其數的。
誹謗,也是一種是非。俗語有云:“那個人前不說人,那個背後不被人說?”人在社會上滾,就像粉球滾芝麻,那一個不會沾染些兒是非?所以一個人很難不會被人評說是非曲直的。
中國人一句老話:“來說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。”歐洲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有一句名言:“不要聽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誹謗者的話,因為他不會是出諸善意告訴你的,他既會揭發別人的隱私,當然也會同樣的對待你。”
前人所說:“是非終日有,不聽自然無。”華盛頓有名言:“忍耐與緘默是對誹謗最好的答覆。”就像作家部爾哈末所說:“我從來不理會人們的誹謗,它是個微小的火花,如果你不吹它,它便會自行熄滅。”這是君子豁達的心胸,能抵禦誹謗的浸害。西洋諺語也說:“如果有人說我們的壞話,我們應該捫心自問,如果我們有錯,就應立刻糾正,如果沒有錯,也應引為警惕。只有這樣,才能從苦膽中提煉出蜜汁,從敵人中產生出一個親密的朋友。”法國名作家大仲馬也說:“制止誹謗的最好方法是鄙棄它;企圖追捕及駁斥它,它會比你跑得更快。”
樹正不怕日影歪,真金不怕烘爐火。一個人光明磊落,行止無愧天地,褒貶自有春秋,絕對不用懼怕會被誹謗所玷污的。樹大遭風,即使聖賢之輩,也逃不了別人的中傷。就像伊索所說:“最有價值的人,最易被人誹謗;最鮮美的果實,最易被鳥啄食。”
所以對付誹謗中傷,最好的辦法就是不予理睬,很快就會被人遺忘;假如要表示不快,就似乎是把它當作是事實來承認了。若是中直,就不怕被人誹謗。就像把松柏的枝子扔進火中,它的香氣將變得更濃,要想損害一個正直的人,正直的人反而越顯光明。
我也參與很多社團工作,受人誹謗中傷也多,所以我時常引用高僧寒山與拾得的問答,勸戒朋友,止謗莫若修身,公道自在人心,只要問心無愧,就可心安理得,又何必懼怕那些卑劣小人的誹謗呢?況且時間是最好的証人,是非終久自分明。
寒山與拾得問答如下:寒山曰:“世間謗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輕我、賤我、惡我、騙我,如何處治?”拾得曰:“只是忍他、讓他、由他、避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過幾年,你再看他。”

“刀觸留情”話振景



作為一名畫家,振景給我的印象是,是瀟洒豁達,宛若逍遙自在的活神仙。他擅長油畫,足跡遍天涯,沉醉於天地美景,樂而忘返,難怪我常撥電找他,希望能與他同喝一口好茶,結果杳無音訊,原來他又出國雲遊四海,尋找他的仙境作畫了。所以,他一年可能有大半時間不在家,不是出外作畫,就是交流畫展,活動頻繁。
他尋找勝景,不是繁華都市,名勝古蹟,而是喜歡投身大自然的懷抱,徜徉在荒山野地,吸納天地正氣,領悟大自然的真善美,然後揮動油刀,調匀顏料,一副氣勢磅礡的美景,便躍然紙上,渾然天成,與大自然神韻合一,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。
這就是振景作畫的風格。他所到之地,只是為了向大自然取經,在一般凡人眼中,山野村舍,極其平淡泛味,但是在在眼中,淡中有味,蘊藏無限的構思,處處都是繪畫素材。為了要深入了解當地民風習俗,他往往借宿民舍,與村民老少,打成一片,建立良好情誼,同吃同樂,再把這份情感融入畫中。因此,每一幅作品富有親和力,都是感情的結晶。俗語說:“雁過留聲”,而振景則是“刀觸留情”。 不但處處生情,而且處處留情,揮舞畫刀,把色彩當雪糕,一刀一刀往畫布上抹,刀刀所觸,刀刀有色,刀刀有聲,刀刀有情。
一般上,刀槍劍戟,都是凶器,應用得宜,可表俠義。若蓄意張弓拔劍,呈干戈,尚暴力,不管如何自圓其說,曲意乃在,總代表不了和平友愛。振景的刀,不是血染的刀,而是色彩的刀,剛柔並濟,不是血腥暴戾,而是以心中的光源,通過他的刀來照亮人生。
他這把平薄富有彈性之刀,代表平等、和諧與智慧,能創造色彩繽紛的美好世界。所以他不惜千金買刀,不論大刀小刀,揮舞自如,或側或反,忽左忽右,或上或下,自由奔波,出神入化;紋理有序,輕重緩急,有如包丁解牛,游刃有餘。刀刃一側,能拉出纖細色線,或堅挺線條,畫刀所畫出的形體,畫筆難於比擬。即使一線的刀痕功力,就要付出三十餘年的苦練、探索、研習,常年不輟,才能達到如此熟巧境地。
他縱橫歐亞雪山,沉迷澳美雪景,故有“戀雪山人”的雅號。他愛的是大自然聖潔的土地,樸實無華的村莊,一望無際的草原,還有我國的山川風貌。對著這些絢麗的勝景,他就會情不自禁,產生一種激情,畫欲高漲,不可名狀。
大自然就是他的老師,寫生就是他的感想來源。他眼力所觸,也是刀筆所及,以大自然為畫譜,不畏艱辛,登山渉嶺,看藍天白雲,萬物變幻,從中體現藝術的生命是永恆的,與天地同庚。
藝術是代表真善美,不為功名利益而畫,心地要善良,思想要純正,才能反映“真善美”的精神風貌。振景學弟,也是宗弟,當我談到有什麼重大活動、喜慶,他都自動請纓,慷慨捐獻佳作,作為最有意義獻禮,或義賣,以善為寶,令人深表感激。
他與國外藝壇交往也多,經常參與展出,向世人展示“美”的魅力,弘揚“美”的品德,介紹大馬“美”的風景,猶如藝術親善大使,充滿愛國情懷。
這次中華校友會要舉辦義展,振景學弟能慨然捐獻作品,把50%所得捐給校會作為活動基金,也是一項義意深長的美舉,令人激賞。願振景學弟繼續苦幹,透過祖國大好河山,表達人性純美至善 。

穿破才是衣


一日清早,穿好T恤短褲,準備出外晨運,印尼女佣突然喊我Uncle, Uncle……,我回頭問她何事?
她緊張地跑來告訴我:Uncle,你這件T恤已經破了!
我仔細打量這件彩虹線條的T恤,並沒有發現破洞。她走前來,指著我的脖子說:哦!就在這裡有個破洞。
我再仔細一看,那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洞,毫不介意,莞爾而笑,反而高高興興出門了。女佣的用意是說T恤已經破了,要我另外換一件。我想到古人有一句名言:“穿破才是衣,到老才是妻。”對這件能夠穿破的T恤,反而特別珍惜。
說到這件T恤,也有簡單的故事。大約十年前,我們一批同學相約到吉蘭丹拜訪當地的校友,順便到鄰國的歌樂去遊玩,我看到這件七彩鮮麗的T恤,只值馬幣十元,可說是價廉物美,便豪不猶豫的買了下來。
一晃已經十年了,我對穿著向來不講究,不管時尚潮流,不論品牌優劣,只要舒服順很,能穿則行。所以,一件衣服往往穿了十年八年,不會只穿幾次,認為不合時宜,就棄之如敝屣,故廚櫃掛著滿滿的衣物,看似豐衣,實則舊貨。即使新年到了,也懶得買衣,太太囉唆,大聲催嚷:“佛要金裝,人要衣裝。”我還是充耳不聞。孩子不忍,就到購物中心選購三幾件新衣給我,我就衣來伸手,從不計較什麼牌子或圖案款式,因為懶購物者是沒有開價選擇的條件。
我最不愛逛百貨公司或什麼購物中心,即使最負盛名的超級市場,外國遊客都絡繹不絕,而近在咫尺的我,一年都懶得去走一趟,對百貨物品,可說是孤陋寡聞。有一次新年前夕,我故態依然,太太又對我說:“輸人沒輸面”,又強拉我去那間最具規模的超市買衣。她教我慢慢選購,她要去隔壁家買年貨,數分鐘後,我去找她,說已買了三件衣,如此快速真是把她嚇壞。我選購方式很簡單,認定款式,馬上成交,不會挑剔,從雞疍里挑骨頭。
我的弱點就是不會講究衣著,只要整潔就可,因此,從來就不須為衣著傷腦筋。甚至孩子們認為是過時而不要的衣服,我都據為己有,一穿又是幾年,仍然色澤鮮亮。
我之所以珍惜衣物,是學生時期模臨唐太宗《百字箴言》的小楷字帖有關,至今仍然滾瓜爛熟,深受影响。其內容:“耕夫役役,多無隔宿之糧;織女波波,少有禦寒之衣。日食三餐,當思農夫之苦;身穿一縷,每念織女之勞。寸絲千命,匙飯百鞭;無功受祿,寢食不安。交有德之朋,絕無益之友;取本份之財,絕無名之酒。常懷克己之心,閉卻是非之口;若能依朕之言,富貴功名可久。”
朱子治家格言也云: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恆念物力維艱。”再加上孩童時期,出身鄉區,飢不擇食,寒不擇衣,故穿著儉樸。鄉村多有舊習,做弟弟的要穿哥哥的舊衣物,做妹妹的要穿姐姐的,衣服沒有什麼流行不流行。當時鄉下,時有賣布郎用腳車載滿布匹上門兜售,做母親的選購適當布料,就親
自縫製,只要衣能蔽體就好。男女衣著,都是典型的農衫,即使褪色,尚可再染;倘若破了,還可再補;最後陳舊破爛,也不捨得丟棄,還可拿來包裹瓜果。因此,所穿的衣服,只笑髒,不笑補,多了幾塊藥膏似的補丁,都是司空見慣。一些窮者,甚至鶉衣百結,也無所謂,應了一句老話:爛飯才吃得飽,爛衫才穿得老。那裡想到,現在的年青人,故意把好好的衣服弄破,或加補丁,當著時尚潮流,假扮“窮人”惹人笑。
在那窮困時代,不怕補,不怕破,只怕日子不會過。進了中學,已是十多歲的少年了,穿著仍然是布衣短褲,破了小洞,母親會即時修補,否則小洞不補,大洞叫苦。今天雖然可算是脫貧了,但因經過一段窮的磨練,已養成了樸實的習慣。
俗語說:清官不在紗帽上,人好不在衣衫上。美服患人指,一個人的美麗與高貴,在於他的氣質與美德,而非華服。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說:千萬不要華麗而低俗,因為從衣服可以看出一個人。蘇聯文學家高尔基也說:人應該裝飾的心灵,不是肉體。故何必苦苦追求時尚潮流與名牌衣飾?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陶淵明,自云“短褐穿結”,形容他穿的是補過的短衣粗布,但詩文傳千古。所以古人有云:秀才不怕衣衫破,最怕肚裡沒有貨,只有智慧才是穿不破的衣裳,知識才是取不盡的寶藏。

(11-10-07星云)

放 蜂 箏


甲洞孟加拉拉公園經過一番重建粉飾之後,添置了五星級廁所,兒童遊樂場,涼亭坐椅,花草樹木,噴泉瀑布,又有錦麟游泳,確實給這平淡的湖景,增添活氣,生色不少,也吸引了很多市民到該處運動晨跑。
市政當局,不惜工本,搭建許多白色不鏽鋼架,作為培植籐類花奔攀附之用,其中就有兩叢長得茂盛的紫色籐花,一串串的花朵,最引起我的興趣!我不知該花叫什麼名,花瓣有點像牽牛花,狀似喇叭,每天清晨到該處晨跑,我總愛對這些紫花,細細鑒賞一番。
俗語說:“臭味招蒼蠅,花香引蜜蜂。”可是這些紫花不香,可能因此引不來蜜蜂,卻引來了許多大黑蜂!久違了,差不多數十年沒有看到大黑蜂了,它們都是舊時相識。一時童心頓起,暗自竊喜,因它已成了我的囊中物,一口氣抓了數隻放在礦泉水的塑瓶裡,令牠們在瓶內嗡嗡亂叫。
這些大黑蜂會螯人,晨運之友看了嘖嘖稱奇,問我是怎樣把它們抓進去的?
我賣個關子,哈哈大笑,搖搖瓶子說:“我會唸咒,不必動手,這些大黑蜂就自動進入瓶內啦!”
說得輕鬆自在,他們半信半疑,要我表演給他們看。我毫不猶豫,把大黑蜂一隻一隻釋放出來,再拿空瓶去抓。
大黑蜂被釋放後,有者受驚而逃,有者卻有勇者無懼的精神,再飛回花叢中繼續採取花粉,準備回巢釀蜜,負起養育後代的天職。
我對他們說:“這些大黑蜂,又勤又勇又憨,笨的可愛!”怎樣見得?你看,它們身陷囹圄,剛被釋放出來,一股腦兒又忘了危險,重蹈覆轍,再把頭鑽進喇叭似的花蕊中,一朵一朵去採集花粉,露出破綻,讓人一眼看穿,有機可乘。
我搖晃瓶子,就把瓶口按在牠的尾部,當它受驚退出時,自然就進入了瓶內。我哈哈大笑,其實,我那裡會懂得什麼咒語?那只是騙人把戲,虛晃一招,輕而易舉,大黑蜂已在瓶內,那是因為它們太笨的關係。
接著我跟他們講述童年捉大黑蜂的故事。那時住在鄉下亞答木屋,橫樑多是圓木,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大黑蜂光臨寒舍,與我們同居一屋。原來大黑蜂酷愛圓木,這些木質鬆軟的橫樑成了它們的安樂窩,它們在橫樑下鑽洞而居,造成橫樑蜂孔密佈的奇觀。
大人厭惡這些大黑蜂,損毀橫樑,有時用舊報紙捲成紙團塞住洞口,這些可憐的大黑蜂,只好活活悶死在洞內。大黑蜂沒有狡兔三窟的求生本能,也沒有憂患意識,以為躲在黑暗的洞中,別人看不到它,就可高枕無憂,殊不知它進退只有一個通道,萬一被人堵截,就無逃生之路了。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,假如它不觸犯民宅,在曠野林間自由鑿洞而居,又有誰會去理它呢?
我們小孩每天看到它們在蜂洞進進出出,已了解它們的習性,要捕捉大黑蜂,可說易如反掌。看見大黑蜂鑽進洞後,只要拿一瓶子,瓶口對著洞口,再敲打樑木,大黑蜂受驚就會退出,很自然就掉入了瓶內。
幾乎所有蜂類都會螯人,有者劇毒,像虎頭蜂常有螯死人的新聞。大黑蜂體型巨大,尾部有針,螯人甚痛,故不敢手抓。但另有一種大黑蜂沒有尾針,不會螯人,卻成為我們拿玩的對象。這種大黑蜂體型較小,它的特徵是有一對白腳,所以極易辨認。我們不知怎樣稱呼它,就叫它“白腳蜂”,它不來鑽洞,卻喜愛棲息在屋外周圍的木樁或木桿的尖端,用一對複眼,全神貫注四方,一看見有大黑蜂飛過,就猛飛追逐,兩蜂糾纏在一起,難分難解,事後又飛回原處等待。我們小孩以為它凶悍好斗,原來它是執行神聖的傳宗接代任務。白腳蜂停歇的時候,我們就偷偷摸摸,從其背後躡手躡腳,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,手到擒來,它馬上落入掌中。
白腳蜂沒有螯人的武器,所以成了我們捉玩的寵物。我們私拿母親的縫紉衣線,把細線縛住蜂腳,然後當著風箏來放。這些白腳蜂欲振翼飛逃,然而只能在十餘尺的範圍內盤旋嗡嗡叫,不管飛的多高,仍然掌控在我們的手中。這種“活蜂箏”確是妙,不必風,即能飛,又能叫,令我們孩童歡呼雀躍。玩膩了又把它放走,這種“蜂箏”,是鄉下兒童的獨門玩意兒,都市兒童可能是聽所未聞。

買家沒有賣家精

2007年12月1日到泰國芭提雅出席世界黃氏宗親懇親大會,晚宴過後,就是少了酒興,全體團員要到街上買醉,來個痛飲方休。因為泰國的啤酒比大馬便宜很多,價格相差懸殊,我們在曼谷一間24小時的便利店,購買某名牌啤酒,大瓶裝才等於馬幣5元,在吉隆坡一般飲食店,要賣15元,相比之下,泰國的啤酒實在太便宜了,因此我們一箱一箱的買,每晚都開懷暢飲。
我們沿街漫步,尋找適當地點,為了避免當“水魚”,我建議要喝某名牌啤酒,但一定要先問價才喝,就派一位能說泰語的團員做先峰。
首先看到一間大牌檔酒家,佈置清雅,開價每瓶90銖(約馬幣9元),我們嫌貴,也許酒家看到我們人多,便自動減到80銖,但我們覺得貨比三家沒有吃虧,繼續物色其他酒家。問了兩三家,不是價格不合,就是地點不當。忽然有幾位已經坐在一家大排檔,向我們招手,說此家便宜,每瓶60銖,雖然比曼谷的便利店貴了10銖,在這旅遊勝地,我們覺得合理,而且出門人不能太計較,相比之下,大家覺得此家比較老實,所以就坐了下來,把一間小小的大排檔,擠得滿滿。
也許喝酒人比較豪情,我們一叫就是一箱,待者一來就把所有酒蓋打開,再配一點小菜,其樂融融,後來又添一箱,似乎期在必醉。
酒後結單,每瓶竟是100銖,令我們愕然,便問老闆為什麼開價60銖,現在竟要100銖?老闆說60銖是本地啤酒,大家面面相覷,低聲暗語:“我們進了黑店!”我們的領頭羊坦然承認,一時沒有問明是那種品牌的啤酒,大呼上當!
大家又好氣,又好笑,雖然都是老經世故,閱歷豐富,結果百密一疏,成了甕中之鱉。只有感嘆:“從南京到北京,買家沒有賣家精。”
我告訴大家還是值得高興,每瓶還是比我們大馬便宜了三分之一,聽說大馬的啤酒是全世界最貴的國家之一。鄰近國家,菲律賓和印尼都比我們便宜一半以上,即使是新加坡幣值高,也比我們便宜;在中國是啤酒比礦泉水或可樂更便宜,一瓶礦泉水或可樂可換二瓶啤酒,在大馬喝一瓶啤酒,在中國可買到十瓶八瓶。我們大馬人應該感到榮耀,因為我們比先進國家的國民更“能”,有能力喝世界之最的貴啤酒,符合馬來西亞Boleh的精神。

萬里尋根建祖屋











1993年,首次到福建泉州旅遊,我決定順道回鄉尋根,探訪安溪尚卿九福的先祖故居。
我在泉州顧了一部麵包車(客貨車),與內子一行五人,車子在越來越狹的道路上奔馳。過了縣城,途經蓬萊,在蜿蜒曲折的山區泥路,徐徐而行,雖有秀麗的梯田風光,但飛塵滾滾,遇有兩車相遇,幾乎要擦身而過,一不小心就要掉入深谷,探親如探險,真令我惴惴不安。
經過兩小時的崎嶇路程,車子戛然而止,已是山路的盡頭,前無去路,只好下車步行。周圍盡是片片金黃的稻田,綠波起伏的茶園,郁郁青青的菜園,還有疏疏落落的房舍,翠竹環繞,呈現一片嫵媚的田園風光,那就是先祖的家鄉九福村。
穿著樸實的鄉親及堂輩至親,早已聞訊,趕來相迎。有的撐傘,有的牽著我們的手,沿著高低起伏,狹小不平的田埂,戰戰兢兢,徐步而行,終於來到一間簡陋陳舊破爛的泥牆老屋。突然鞭炮噼噼啪啪響起,我們受到厚禮接待,歡迎我們回鄉省親。
我最感興趣的是這間四合院式的陳年老屋,他們還指出那一間房是祖父和父親曾經住過,還特別備了房間床舖,要讓我們留宿。
這間老屋,遭受風雨侵蝕,土牆龜裂,石塊曝露,且有傾斜,可說歷盡滄桑,至少有百年歷史,難怪他們經常來信,要我們協助重建。一些族親,乘機向我遊說,曉以大義,要我追宗念祖,飲水思源,希望我們忘卻前人的積怨,為新生一代建立親情,協助重建祖屋,光宗耀祖……。
我以前常聽祖母和叔叔們談說祖父南來的故事。這間祖屋,不知發生了多少悲愴悽惻的故事,也不知蘊藏了多少的辛酸血淚。當時,社會動亂,盜匪橫行,人民生活疾苦,尤其是偏遠山區,以農為生的村民,更為困苦。
俗語說:“貧窮起盜機”,為了爭奪田地,或是蠅頭小利,往往顧不了親情,以大欺小,以強凌弱,導至兄弟鬩牆,互相傾軋,甚至互動干戈,而演出一幕幕的悲劇。
遠在安溪深山內地的九福村,可說是窮鄉僻壤,物資匱乏,交通不便。在這惡劣的環境之下,發生了各種偷竊、暴力、行刺和擄人勒贖的案件,祖父3兄弟,被迫逃生海外。那是80年前的故事,也是我們先祖南來的原因。
祖父在4兄弟中排行第3,因受大哥的迫害,慶幸逃脫,自此不敢回家。他沿著羊腸小徑,攀山越嶺,經過7天步行,才到泉州。回頭遙望遠山,留下妻兒,有家歸不得,豈不悲痛?心去意難留,留下結冤仇。祖父決定離開傷心地,他再走到廈門,搭船到新加坡,然後去到印尼。
這是祖父第一次隻身南來,命途坎坷,顛沛流離。不久,他從巨港輾轉到吉隆坡,並在甲洞定居工作,省吃儉用,三幾年後,存點費用,再回鄉把妻兒帶來。當時,父親是長子,才8歲;二叔三叔分別是6歲和4歲,他倆坐在竹籮裡,祖父以扁擔把他們從家裡挑到廈門碼頭,步行數百里,那種苦境,不言而喻。
祖父的二哥和四弟在家鄉日子也不好過,常受欺凌,有“南兵”(黑幫匪徒)來捉拿老二,用木挾指,折磨勒索,無所不做。三幾年後,祖父再安排二哥和四弟來馬,三兄弟住在甲洞,打工務農,過著貧苦的生活。
說到“積怨”,應該是指上述的故事。而我出生在吉隆坡,不但沒有任何的怨恨,反而覺得慶幸。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經營,祖父三兄弟,子孫滿堂,生活也有餘裕。反觀祖父大哥的家庭,人丁稀少,還是過著農耕的貧苦生活。
以前祖母及叔叔常說到這些兄弟相殘的往事,無不切齒痛恨,因此,彼此斷絕往來數十年。祖父的大哥及其兩位兒子(堂叔)先後逝世,與我同輩的孫子(堂兄),在五、六十年代開始來信,解說下一代是無辜的,不應有恨。祖母心地仁慈,有時叫我回信,甚至還常匯款接濟他們。1975年,三叔首次帶領祖母回鄉,萬里迢迢,重尋舊地。彈指50年,萬事雲煙忽過,所有舊怨,早隨流水。因此,祖母殺豬祭祖,設宴款待全村鄉親。祖母曾對我們說,她感到榮幸,以前離鄉背井是逃難,今天衣錦還鄉是榮歸。雖然祖母年事已高,而且曾經纏腳,不良於行,但她在八十年代又重回老家,可見她心繫故里,熱愛鄉情。
如今,百年祖屋依舊在,物是人已非。我因根源文化關係,身在海外,首次回鄉尋根,親睹老屋,百感交集。假如不是祖父南來,我們子孫,可能還是與他們一樣,蟄居鄉曲,焉得有今天?
他們為前輩的過錯而抱憾,聲聲要我們不咎即往。而我深深感受,天無絕人之路,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?假如沒有過去的事故,祖父兄弟,那會放棄家園,另創天地?我義不容辭,立即答應他們,回馬後,定要籌款回鄉,重建祖屋。
我以“以德報怨”勸說家族成員,努力捐獻,前後兩次匯款數萬元。數年後,九福堂兄寄來了照片,一座傳統式的磚瓦新樓,終於矗立在群山環抱的田野間,舊貌變新顏,表達我們對先祖的回饋,也象徵海內外家族重新凝聚,消弭前嫌,體現血濃於水的一家親精神。

義 --- 就是正當的行為

1998年到漢城出席世界黃氏宗親懇親大會,有一位熱情的台灣宗親,在現場饋贈書法作品,我見獵心喜,毫不客氣,立即向他討了一幅盈尺大字的“義”字,還與他拍了照片為念。
最近搬家,我特地把這張收藏了多年的“義”拿去裝裱入鏡,把它懸掛在大廳書房門口側邊,非常顯眼,讓家人孩子出入大廳,都能目睹這個“義”字,把它作為人生處世的準則。
我之所以重視這個“義”字,是要讓家人明辨是非善惡,做人要正正當當,寧可正而不足,不可邪而有餘。
親友來訪,有人問我這個“義”字怎樣解釋。
當然,很多人知道“義”是指正義、義氣,但卻不能十分了解“義”的意義。對“義”的解釋,最簡單的說法,就是應該做的事就要去做是“義”,去做不該做的事是“不義”,應該做的事不去做,也是“不義”。
比如見人有難,就該見義勇為,救災恤憐;對慈善公益、義賣籌款,應該義不容辭;遇有弱勢者被欺凌,就該大義凛然、扶弱抑強;對不平之事,應仗義執言,伸張正義;若有人歪曲事實,就應義正詞嚴,予以指正;遇到無理侵犯者,就應義憤填膺,敵愾同仇;對應做的事,是義無反顧的,甚至大義滅親,就如包公斬包勉。另方面,欺騙、狡詐、搶劫、損人利己、出賣朋友、族群利益等等,不該做的而去做,就是不義。
古人云:義者,宜也。就如韓愈所說:“行而宜之謂之義”;朱熹也說:“義就是心之制,事之宜。”與人相處要講信用,講義氣;對國家社會,更要有責任感和道義的責任;凡合乎義理之事,都應該去做,舍己為人,服務人群,便是合理適宜的行為。換句話說,義:就是正當的行為。
“義” 是八德之一。八德者:忠、孝、仁、愛、信、義、和、平。可見“義”是中華民族文明骨幹之一,尤有甚者:“禮義廉恥”,國之四維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可見這個“義”字,對國家民族興亡的重要,是綱紀之本,故有很多中小學都以“禮義廉恥”作為校訓。
“礼義”治人之大法,“廉恥”立人之大節,蓋不廉則無所不取,不恥則無所不為,人而如此,則禍敗亂亡,亦無所不至,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,無所不為,則天下其有不亂,國家豈有不亡者乎?
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阳修,對禮義廉恥的詮釋。對不講禮義,沒有廉恥的貪贓枉法的高官,形同是盜竊國家財富的國賊,賣國求榮,無所不為,社會紛亂,國家豈有不亡敗的呢?所以孔子有說:“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;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盗。”
在古聖賢中,孔子重仁,孟子是最注重義的。故有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”之說。“生亦我所欲也,義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兼得,舍生而取義。”這是孟子《离娄》之名言,凸顯孟子“吾身不能居仁義,謂之自棄也”;而《戰國策》也有說:“義之所在,身虽死不憾悔。”周敦頣也一語道破:“聖人之道,仁義中正而已矣!”這也符合歐陽修所說的:“所守者道義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節。”可見古人重視名節,無不以“義”為重,甚至可以犧牲生命。岳飛的《滿江紅》,文天祥《正氣歌》,是慷慨就義,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好例子,表現了浩然正氣的民族氣質;我們崇拜關公,也是他大義凜然,義薄雲天的俠義精神。
可是今天很多人,重利輕義,甚至忘恩負義,見利忘義,才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。很多人見利而不見弊,就像魚見食而不見鈎,為了貪圖一點小利而忘了大義,結果不但自己吃虧上當,甚至損害到團體、民族、國家的利益,那是非常的不義,也是不能明辨是非善惡的結果。
所以,要做一位正義之士,首先一定要能明辨是非正邪,不義之財不可取,無義之人不可交。若不能明辨是非,幫了不義之徒,做了不義之事,反而是助人為惡,為虎作倀,最後,多行不義必自斃。

一位改變我人生的人

8月20日,有整百位新明日報的舊同事,在吉隆坡碧華樓酒家相聚,我也受邀出席,與闊別二、三十年的舊同事相見,心中總有無限的感慨。因為新明日報停刊已經超過了十年,而所有新明各部門的同事,還能每年舉辦聚餐會,有者從老遠地方趕來,暢敘幽情,親切溫馨,舉杯高歌,歡娛之樂,絕非筆墨所能形容。
一些多年未曾謀面的昔日同事,當時年輕俊秀,雄姿英發,而今俯仰之間,鬢髮已蒼,甚至認不出來,豈不令人感嘆,人生易老,歲月無情?但有一事令我驚喜的,是第一次見到了我的上司,採訪主任蔡競泰先生。大家都叫他老蔡,但他至今一點也不老,還是風華依舊,容光渙發,頭髮烏黑,像松柏長青,充滿書捲氣,溫文爾雅,反觀自己,白髮蒼蒼,相形見拙。
蔡先生在1975年離開新明,棄筆從商,而我在78年離開,因為進入報界,懂得運用新聞廣告,改營汽車生意,生活才開始漸入順境。30年來,就鮮少與他聯絡,雖然從舊同事取得了他的電話地址,邀他相聚,但他多在外地,為事業奔波,無緣相會,可說是別時容易見時難。沒想到,這次不期而遇,真是喜出望外,舉杯暢飲,豈不快哉?說到蔡先生,跟我有段緣,不但是我的上司,也可說是我的恩師。沒想到,因為他,竟改變了我一生!
1969年,513種族騷亂爆發後,有幾位中學同學,從吉隆坡搬來甲洞衛星市,使大家有緣相聚。甲洞是華人區,當時有家著名的抄麵大王是王天賜,我和陳正志、陳錦雄、黃文能四位同學,經常在他的大排檔夜宵。福建麵、廣東抄,三幾塊錢,就可大快朵頤,經濟實惠;配上一瓶金花牌五加皮酒,香醇濃郁,也足以令我們陶然忘憂。
麵檔隔壁有報攤,有一次,我到報攤看看,發現到新明日報,每份只賣一角,竟然如此便宜?即使看一條新聞,或是拿來包豬肉,也是值得。好!我就買份看看,內中一則廣告頗引起我的興趣,就是新明日報要聘請通訊記者。
我從小學開始看報,對報章新聞很感興趣,並且還閱讀社論。當時離開學校已六、七年了,繼承父業,成了一名操刀的屠夫,與文化攀不上關係。我想不妨寫一封應徵信試試,當作玩票性質,也可考驗自己。誰知,過後竟收到報館的來信,要我去應試。我提早收檔,趕到羅爺街報社,已有多人報到應考,包括教員在內,考題是撰寫一則新聞和翻釋,眾多高手,我想機會應是渺茫。
誰知不久,獲得館方通知,說我被錄取了,並約我去洽談。驚喜之餘,欣然赴約,接見我的就是這位文質彬彬的蔡先生。他要我上班,月薪一百五十元,三個月試用後,調升至二百元。
其實,我只想當個業餘通訊員,報館竟要我去上班,我當小販的入息好過記者,尚不足開銷,豈能開倒車,放棄自己的老本行,去換取那微薄的薪水?故我說我只是應徵做通訊記者而已,蔡先生解說原本確是要聘請通訊員,但報館不夠記者,希望我能上班。我感到靦腆,自慚形穢,不敢說是屠夫,要賣豬肉,不能上班。但看到他友善祥和,我只好坦然說出原委。蔡先生不以為意,並且給我鼓勵,遂答應我做甲洞區的通訊記者,以稿論酬。那時我才二十多歲,對採訪毫無經驗,更無專業訓練,只能憑報館的需求,去尋找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的新聞。因為新明不算是一份大報,讀者多是中下層階的市民,新聞立場沒有大報的嚴謹,以自已的獨有風格來吸引讀者。我當小販,比較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,挖掘社會新聞,也頗能合報館需求。
數月後,蔡先生又招我,又是要我到報館上班,不過卻是晚班。時間是由下午五時至晚上十一時,起薪也是一樣。由於時間不妨礙我的白天工作,我略加考慮,覺得工作即是學習,又可增加人息,也就爽然答應。自此,濫芋充數,當了八年的夜班記者,成為新明的守夜人。
蔡先生能將就我的時間,加上他的指導,使我得以進入報館。這是一種益智和良知的工作,可以廣泛接觸各階層人士,拓展視野,增廣見聞,認識社會各種奇型面貌,觀看人性美醜,人生百態,還有鮮為人知的內幕消息。白天操刀,晚上拿筆,成了我兩種極端的特殊生活,吸收了很多社會知識,也促使自己加強學習,成為日後踏入華團,參與社會工作,接受磨練,廣結人緣,對文化藝術有更深一層的認識,也提升了自己,增強觀察力,分辨是非善惡,忠奸賢愚。
如今相逢,重提舊事,傾吐心聲,不禁失笑。原來蔡先生在童年時,與我頗為相似,也是從苦境中長成,年少時,深夜割膠,所以懂得體恤別人,善用別人的長處,和藹可親,樂以助人。他說英雄不問出身低,自古成功在嚐試,故他時常給別人機會,不像一些人,一旦握有權勢,就玩弄權術,迫害員工,以向上層討好邀功。他認為我可以挨苦守夜,所以把這份別人不要的夜班工作讓了給我。數十年來,往事如煙,但蔡先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他的關照與指點,令我的人生,澈底改變。

祖母的紅包

有一天,堂弟來電,吩咐我不要出門,說祖母要來找我。我有點奇怪,祖母年屆九十,身虛體弱,行動不便,有何事要勞動她老人家?況且已有三兩次來電欲找我,我都不在,又沒道明來意,心裡胡亂瞎猜,未免有點納悶。
不久,一位堂弟以客貨車載祖母到來,曾經缠足的她,步履蹣跚,手持拐杖,由堂弟扶持。我於心不忍,有事我可找她,為何她偏要來找我?
在她乾枯的臉上,散佈著黑色的老人斑,皺紋縱橫,眼眶深陷,但流露一絲仁慈的祥光。她微微顫動嘴唇,似有千言萬語欲傾訴,然而聲已沙啞,滴滴答答,難以表達。突然她從擊在腰部銀褲帶的一個古老繡花荷包,掏出一個紅包要給我,她這突如其來的舉動,一時令我愕然。
看來紅包相當豐厚,但無緣無故,我那裡敢拿?推辭一陣,她堅持這是代表她的心願,給我祝福立業,叫我萬勿拒絕,一定要收下。即是她的心意,我不敢違拗,恭敬不如從命,只好收下紅包,但總是感到別扭,很不自在。過後我拆開紅包,共有一千大元,原來她來找我,就是為了給紅包,我還以為有何事相求。
收下紅包,不勝感概。我正處盛年,一向自立更生,雖然一生勞勞役役,而今生活略可安裕,作為子孫本應盡報養之恩,為何還要老祖母的紅包?況且我是長子長孫,又沒什么喜慶可賀,為何無端端偏要給我紅包?令我迷惑不解。
祖母已屆暮年,日薄西山,由於家族龐大,親友眾多,探望祖母的人也多。尤其是新年期間,每日親友來訪絡繹不絕,作為子孫的,都會奉獻紅包向她祝福添壽。可是她都會把紅包原封奉還,她說老了,金錢對她無用,故回敬子孫,祝福子孫事業昌盛進步。
這次她執意要給我紅包,我諸多猜測,可能跟三十年前的一件往事有關。
那時,我唸高一,因為經濟拮据,拖欠了幾個月的學費,雖然每月學費僅12元,但我還是交不出。班主任已發出限時警告,假如再不交,則請我不要來上課。我猶如熱鍋上的螞蟻,心急如焚。一向性子硬,不肯屈膝求人的我,只好硬著頭皮,低顏向祖母求借。
她坐在雜貨店的櫃台處,我等待祖父不在,伺機向她開口。焉知,她竟回拒了我,失望之餘,茫然無助,原本打算停學,幸好同學們及時發動捐助,雪中送炭,才渡過難關。
我是家族中第一個進入中學的幸運兒,而父親成家後已是熟了的瓜要離開蔓子,獨立生活。可能是父親不爭氣,又身染痼疾,導至祖父對我有偏見,受到歧視。仁慈的祖母,可能懼怕祖父的淫威,不敢借錢給我,或許怕老虎借豬,有借無還。所以我不敢錯怪她,也不能怨天尤人,那是舊社會封建思想的遺毒,加上先輩們沒有受過教育,只能怪自己命運不好。
這件事,對祖母來說,可能她會比我更痛苦。數年後父親不幸,英年早逝,祖母不幸,也要上演一幕白頭人送黑頭人的悲劇。後來她曾偶爾透露,本應支助我這位長孫,但因迫於無奈……….。
這可能是一種痛苦的無奈,但我不須推測什麼原因,因當事人比任何人更明白什麼原因。有時與她交談,發現她的話中帶有愧疚之感,可能是這種痛苦的無奈,久蓄於她的心中。這雖是一件陳年舊事的憾事,為了不要讓她老人家傷感,我立即打岔,轉移話題。
事隔多年,祖母往生已十多年了,但我還是不時想起那個紅包。可能是祖母為了撫平內心的歉疚,不願抱憾終身,才執意給我紅包,以彌補她的心靈。
俗語說:渴時一滴如甘露,醉後添杯不如無。當時雖然三幾十元,卻可以改變我的一生命運。離校後,窮有窮幹,苦有苦幹,憑自己的努力,突破困境,就如魯迅所說:“生命的路是要自己從荊棘中踏出來的”。財富與幸福不是等待別人賜給的,而是要自己創造的。
光明來自黑暗,幸福來自痛苦,從苦境中才能了解人生真諦。此時,一千元對我來說,已起不了作用。但為了尊重她老人家的心意,只好接受她的紅包,讓她得到寬慰,但也令我憑空增添一份惆悵,怎可使用老祖母的錢財?於是,只好把它用作慈善,捐給文教團體。

乾溝之魚任人捉

一連下了兩三場的豪雨,頓成清涼世界,心中大喊,快哉,喜雨!它驅走了艷陽,消了酷暑,最佳是晨跑散步。所以一大清早,就與友人相約到甲洞森林山邊的公園晨走。
這里有許多池沼湖泊,綠草如茵,山青水秀,百鳥爭鳴,雨後空氣,顯得格外清新,真有“雨洗青山山愈秀”的詩境。憶往昔,半個世紀之前,這里還是一片荒野,只有幾家疏落的農舍,養豬種菜,是他們自由農耕的天堂。
我們數人沿著山徑而行,以探新境,突見小溪,有水不及盈尺,潺潺而流。我發現了一件怪事,滿溪盡是魚兒,背脊露出水面,有手掌之大,條條逆流而上,力爭上游,出現“魚争上水”的奇景。
這令我們嘖嘖稱奇,不管怎樣,見魚心喜,淺水捉魚,可撈一筆。我們立刻脫鞋下水,表演赤手捉魚的功夫。因為水淺,又有雜草阻撓,魚兒互相爭擠,恰似過江之鯽。俗語說:“釣魚要穩,捉魚要狠。”淺水里的魚兒任人捉,所以一出手,志在必得,共捉了好幾條。空手捉魚,未兔太慢,總之魚兒走不了,我們遂到附近想找張網或其他捉魚工具。
結果在一間工地找到一個塑料粪箕和黑色垃圾袋,呀!這次可好了,我們把粪箕往水里一撈,滿滿都是雪白晶亮的魚兒,翻騰蹦跳,真是樂不可支。只是撈了一兩粪箕,魚兒已裝滿了塑袋,就告收手,滿載而歸。
這是一項意外的收穫,我們拿了一些魚兒到一家食檔去煎炸,香脆可口,成了我們美味的早餐,剩餘的魚兒都分給朋友。整整50年沒有捉過魚了,沒想到花甲之年,還有如此雅興,得有捉魚之樂,有如天落饅頭狗造化,得來毫不費工夫。
以過去的經驗,我們知道炎熱的天氣,突來豪雨,溪水暴漲,湖水氣溫發生變化,魚兒不適,就會浮出水面,或集體游向清溪,造成奇蹟。有了這次奇遇,每次豪雨過後,我們都到林邊走走,備有捉魚工具,希望奇蹟再現。但是,我們失望了,也許機會只有一次,我們再也看不到魚兒了。因為這些易漲易退的山溪,經被改造美化,用石塊和水泥,砌成梯級形式,失去了自然的生態環境,湖裡的小白魚沒有鮭魚那種逆流飛躍的本領,我們失望嗟嘆,只能緬懷昔日捉魚之樂。
回想童年時代,捉魚是一件最快樂的事。附近鄰里,有人養魚,挖了幾個塘,因為有魚就有糧。這些魚塘,也是我們戲水和游泳的天堂。遇有魚商收買,下網捕魚,多是松魚、草魚和鯇魚,大魚捉完之後,就要放水清塘,那時就是我們兒童的世界了!放水之後,滿塘盡是淤泥,深至膝部。乾塘里捉魚,人人有份,於是大家都來捉魚,各顯身手,所捉的都是小白魚和小蝦居多,尤其是小蝦,只要放在掌中一拍,搓揉兩下,就可放入口中,品嚐那鮮美可口,原汁原味的蝦肉。
一些童年友伴,還有一種捉魚的特技,就是“渾水摸魚”的功夫。他們把手伸入泥沼,像打太極似的慢慢的摸,不急不燥,慢條斯理,一會兒就能用雙指夾住泥鰍的頭,從泥中拉出,即使“老奸巨滑”的大泥鰍,也得服服貼貼被提吊起來,真是“蛇服叫化子”。難怪有人說:乾塘里的泥鰍,遇上了行家,看你滑到那里去?
泥鰍又叫“唐虱”,嘴大略扁,貪婪好食,左右嘴邊各長有五條鬚,故福建人又叫“五支鬚”,可能是“貪婪好食”與“貪婪好色”諧音,故“五支鬚”也被比喻為“好色之徒”;又可能是它刁滑,客家人尊稱它為“滑哥”,“滑哥頭”是罵人狡黠奸滑。泥鰍不僅能靠鰓呼吸,也能用腸呼吸,故能潛蟄於泥中,離水不死。
別小覷它的身體柔滑軟弱,卻有一對狠毒的硬鰭,有如鋼針,萬一失手給它刺到,發冷發熱,腫痛不堪。它的硬鰭雖是它的強悍凶器,卻也形成它的弱點,只要用食指和中指夾在它的雙鰭之間,姆指按頭,它就動彈不得,真是邪不勝正。
相反的,另有一種“生魚”,也是善於蟄居泥中,生命力特強。它沒有堅硬的毒鰭,反而無法用指去緊扣它,令它就範。但它有特異功能,像是身懷絕技,有飛天遁地的武林高手,孔武有力,身滑難纏,能輕易從手中飛脫遁逃。
除了唐虱和生魚,另有一種黃鱔,更是善於鑽穴而居,形如蛇狀,更是刁滑,與泥鰍同屬滑頭之輩,常被人譏為卑微之徒,翻不起浪。孩童時,常誤為水蛇而虛驚一場。它善藏於堤岸泥穴之間,也有妙方捉它,發現有可疑之洞,只要把腳在洞旁垛踩,發出聲響,藏身穴內的黃鱔受到驚動,就會竄出洞穴,即可擒獲。
俗語說:“黃鱔上沙灘,不死一身殘。”黃鱔身滑,善鑽難抓,但是它的強點,也同樣是它的致命弱點,只要它的身體遇上粗糙之物,嫩滑之軀,登時癱軟無力。所以,把它丟上沙地,就像坐以待斃,不死也脫層皮;或用麻袋粗布捉它,它就無法掙扎,乖乖就範,這就是以粗對滑的妙方。
另有一種捉魚方法,就是“竭澤而漁”。先到山林物色水溝,把兩端用泥土攔起來,再用水桶把水潑乾,各種魚兒開始浮現,有者掙扎跳躍,有者暗藏泥草,我們手執撲蝶的小網,這些乾溝裡的魚,絕對跑不脫,不論大小好歹,全被一網打盡,大唱豐收。
上山打鳥,下水捉魚,是鄉村兒童的拿手好戲。沒想到,五十年後,自己卻成了別人的“網中魚”。
每次開車出門,都會碰到處處的收費站,無法躲避,這與童年時,到水溝攔壩,竭澤而漁,有何差異?天南地北,只要手中有張網,那怕魚兒生翅膀?一網打盡天下魚,結果,像乾溝之魚任人捉,只能無奈的感嘆!
(4-3-2008星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