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

陳嘉庚誕辰127週年紀念


陳嘉庚誕辰127週年紀念
富而有德 名垂青史
陳嘉庚誕生於1874年10月21日,距今己有127年,像他這樣的一位富豪,能夠名垂青史,受人敬仰,決不是在於他的富有,而是他富而有德,造福萬民,惠利天下。
他傾家興學,愛國愛鄉愛民,高風亮節,大公無私的精神,受到中外同欽,世人愛載。
陳嘉庚生前在南洋建立文化教育事業,創辦廈門大學、集美學村、受到中國政府的特別尊重,是愛國僑領。毛澤東主席還把他譽為“華僑旗幟,民族光輝”,這樣的崇高榮譽,還是破題兒第一遭。為了紀念他的卓越貢獻,中國在集美鰲園建立了陳嘉庚墓園紀念館,供人憑弔瞻仰。
1995年,我回福建安溪省親,廈門是必經的門戶。來到廈門,若不參觀集美的鰲園,是等於入寶山而空手歸。
集美是陳嘉庚的故鄉。1950年,陳嘉庚為了紀念集美解放,他花了四年的時間,興建鰲園。 鰲園除了高聳的集美解放紀念碑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紀念亭,碑座四周有名流學者所題的各種題詞對聯,最大特色是“藝術長廊”。一踏入大門, 映入眼簾的是作為四周圍欄的長廊石壁,刻有各種歷史人物故事等的浮雕,形象生動,集中華文化精華於一爐。碑南是陳嘉庚墓,四周也有浮雕多幅,介紹他的生平事跡。
參觀了鰲園,使我對這位偉人更加的了解和敬仰。
陳嘉庚出生於政治腐敗的晚清,受到列強欺凌,辱國喪權,正是國難當頭。他目睹自己的家鄉廈門和鼓浪嶼成為半殖民地和共公租借地,英美洋人在那裡販賣鴉片和進行“賣豬仔”的不法勾當;日本人則橫行霸道,無惡不作,令他痛心疾首。
當時他的出生地集美,是一個只有二千多人的漁村,所有鄉親都是姓陳,生活貧苦。當地沒有學校,民智未開,他九歲才到私塾,唸三字經和四書,一知半解,識字不多。當時謮私塾的村童很少,由於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,女孩不能入學。他看到貧窮落后,尤其是十一、二歲的村童,仍然光著屁股玩耍,令他悲從中來,使他日後下定決心,要興學辦校,以改變家鄉的面貌。
他17歲南來新加坡,在他父親的順安米店工作了13年。1904年米店停業,他集資創設黃梨罐頭廠,大展新猷,事業一帆風順。他高瞻遠矚,事後從事橡膠種植,並設有橡膠製品廠、肥皂廠、木材廠、餅干廠、皮革廠等,業務遍及世界各地,成為著名的跨國事業家。
陳嘉庚經商成為鉅富,但他並不只是追求金錢上的財富,他也同時追求知識上的財富。他小時讀書不多,但勤奮自修,努力不懈,對中華文化,造詣頗深,能撰寫公函文件、電文、演講稿、論文并著書,使他達到“富者因書而貴”的地步。
從他的著作和教育文集,可以看出,他吸收了中華文化的精華,具有崇高的儒家道德思想,塑造了完美的人格,不但是大事業家,也是教育家,思想家。他言行一致,決非那些飽受教育,高談孔孟道德,而私底下生活糜爛,為了一口飯,而向人催眉折腰,誤導眾生的偽君子。他謙遜有禮,不自稱儒商,其實他才是一位真正的“儒商”。
他事業有成,立志為社會服務,尤其是教育文化事業。他熱愛自己的祖國,支援抗戰和革命事業。孫中山在1906年來到新加坡,在晚晴園成立同盟會,他敬佩孫中山的革命理想,遂於1910年加入同盟會,以大量資金支持革命活動。
民國成立後,他於1913年在集美家鄉創辦了小學,初步實現了他的願望。
此後,他陸續增辦各類學校,計有男小、女小、男中、女中、男師範、幼稚師範、水產航海、商業、農業、國學專科學校等,另設有幼稚園、醫院、圖書館、科學館等,統稱“集美學校”。規模龐大,體系完整,堪稱全國第一。1923年孫中山批准定位為“集美學村”,至今更發展成為“集美學城”,可與英國的牛津或劍橋學城比美,也是中國的第一個大學城。
陳嘉庚並不因此而滿足,他再接再厲,於1921年獨資創辦廈門大學,每年資助數百萬元叻幣。這是華僑,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,他獨力維持了16年。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,他深受打擊,面臨困境,但他仍然很堅決地說:“寧可賣掉大廈,也要支持廈大”。結果他變賣了三座大廈,以維持廈大的經費,至1937年才改為國立大學。
他在新加坡也創辦和贊助很多中小學,他的文化事業,包括創辦南洋商報。
他一生為文化教育事業奉獻,公忠為國,永不言倦。
他的生平事跡,為人津津樂道。他白手興家,生活簡樸,律己嚴謹,起居有常。他的故居,設備古老簡陋,外衣、鞋子、褲子、襪子等都有補丁,令人難於置信。他不上酒樓、菜館、咖啡店,不喝咖啡不看戲。他的早餐是一杯牛奶和三粒旦,晚餐常是一碗白飯,蕃薯粥、豆干或一塊腐乳而已,決非錦衣玉食。
他的座右銘是:應該用的錢,千萬百萬也不吝惜,不應該用的錢,一分錢也不要浪費。所以,他的家裡一點豪華的氣派都沒有,對子女管教很嚴,不讓子女購買奢華物品。即使兒子要上學,也不許私家車接送,要他搭巴士。
由此可以看出,為什麼他對教育公益事業,可以一擲萬金。他注重教育事業,認為發展教育,興辦學校,培育英才,提高人民思想素質,才是國家繁榮富強之道。他認為愛護子女,並非賜予金錢物質的享受,而是教育子女懂得道德和如何做人。
他富有,但從不縱然享受;他儉樸,但不是慳吝。他經商致富,取之以道,是以財富來興學辦校,建立文化教育事業,支助國家建設,促進經濟發展,體現了大公無私的精神,富有民族氣節,才是值得大家尊重與讚賞。
這位畢生以誠信勤儉辦教育公益,為公忘私,竭誠服務社會的偉人,雖然已逝世40年,昔人日已遠,但他的精神,永存世間,成為大家學習的典範。
13.10.01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