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

上海灘,尋找舊蹤跡!

我在童年時,就知道有上海!不但知道上海,而且天天看到上海灘!當時的上海灘,車如流水馬如龍,碼頭船隻密佈如梭,高樓林立,氣勢雄偉,繁華如此,早已把幼小的心靈懾住。
那時住在鄉村的亞答板屋,由於父親兄弟姐妹多,房間也多,廳堂也大。大廳除了神台,就是懸掛各種照片,還有一個個香港明星的日曆。神台旁邊的牆壁,就貼有一張大大的壁畫 ----上海灘!
不知是那一位叔叔買回的風景壁畫,長輩們常說上海上海,耳濡目染,上海的景象,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。
在童年的意識,上是上等,看到外灘碼頭的水,就認為是海,上海就是第一大的海港大城市。1990年杪,馬中開放,我到華東地區旅遊,第一次到上海,瀏覽了上海灘,看到一些古老的建築,似曾相識 ,童年的景象,40年後才有緣見到,猶恐相逢在夢中。
上海灘,就是上海外灘,處在黃浦江畔,親臨勝境,江水悠悠,綠波依舊。可是周圍多了很多高樓大廈,舊貌新顏,相映成趣。但是沿著寬敞的濱江大道,一幢幢的歐式高樓建築,歷歷呈現眼前,與童年所看到的上海灘大樓,是那麽的熟稔。我像遇到故友,特別親切,一幅上海灘的舊景,又重新浮現。
當時童稚無知,把江水當海,這也難怪,即使今天,還是很多人有這種錯覺。這幅上海舊灘的壁畫貼在牆上很多年,因此,有一種剪不斷的情懷,抹不去的倩影,今天我還可以鈎勒出當時的街道和沿江的景象。印象最深的是壁畫的前端有一個紀念碑,上面站著一個酷似女神,背後插有飛天翅膀,因為是前景,所以構圖特大,還有酷似吉隆坡大鐘樓的大鐘、中華大會堂的圓頂……。
我每次到上海灘,對這些具有濃烈西方色彩的古老建築,特別關注。它們的風格,與中華文化的琉璃綠瓦,截然不同。我最愛觀賞和慢慢品味每一座建築,因為它們款式別具一格,氣派豪華,輪廓優美,富有各國的藝術風格。這些造型互異,古色古香的建築,匯集在上海灘,多是在20世紀初期所興建,被稱為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景觀。然而興嘆之餘,它也令人嗟嘆,在繁華的背後,隱藏了多少中華民族的悲酸!
在19世紀的初期,這裏只是一片蘆葦淺灘,鴉片戰爭之後,英國人最早獲得這片土地的租界權,後來各國競相在上海割據租借,才引起“中國人與狗”不能進入某某公園之恥辱。19世紀後期,外灘發生了滄桑巨變,一棟棟的三四層樓的洋行、銀行沿著黃浦江的西岸興建了起來,也修築了平坦的馬路和碼頭。20世紀初,六七層樓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又取代了舊有的磚木建築;30年代之後,上海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,外灘向空發展,出現了十層以上的摩天大樓。猶太人在1929年建竣的沙遜大廈,也就是現在著名的和平飯店,當時被譽為“遠東第一樓”。這許許多多具有特殊歷史背景的著名建築,不但保存至今,且被整修一新,可見當局對歷史建築的重視與保護。
這些具有各國特色的建築,樓頂有圓的,有尖的,有方的,有鐘樓式的,有圓形巨柱;有古羅馬式的,有希臘式的,歌德式的……,瑰麗多姿,風彩互異,巍峨雄偉,相互爭輝。主要是由英國人、中國人、美國人、俄國人、猶太人、日本人、法國人、德國人等建造的,他們競相耗費巨資,講究氣派,爭領風騷,美輪美奐,而使外灘贏得《世界建築博覽會》的美譽。由於上海的特殊歷史背景,全市共有1400多幢具有歷史性的建築物,因此,上海也被譽為《萬國建築博覽館》。外灘也是上海百多年來的歷史縮影。
我到過上海三次,每次到上海,都要驚嘆上海的巨變。浦東區出現了名列世界第3,亞洲第1高的東方明珠電視塔、88層的金茂大廈,還有一幢幢數十層的摩天大樓拔起而起,直上雲霄;不知多少的高架天橋、水底隧道,穿江而過;上海灘,不但增添新顏,而且天天在變。黃浦江畔建起了一道高高的防汛牆,上有花圃亭台,是遊人漫步觀賞黃浦江畔風光的最佳地方。街道已改為十條車道,廣植樹木,綠葉陰濃,還有噴水池,首任市長陳毅的紀念銅像等。夜的上海灘更是迷人,霓虹彩燈,徹夜閃爍,每座建築,泛燈齊放,絢麗燦爛,魅力四射,令人沉醉,也令人幻想昔日的上海,十里洋場,金迷紙醉,難怪是冒險家的樂園。
上海一切在變,只有這些古老建築,朱顏未改,風華依舊。但是,我在上海灘漫步,始終找不到童年時代所看到印象最深的紀念碑。
最近一次到上海是在2001年六月,我到老街一間旅遊書店,各種資料,應有盡有。我買了數本旅遊書籍,為了尋找舊蹤跡,緬懷童年所看到的上海,我就問問女售貨員,是否有出售“舊上海灘”的風景掛圖?她到處尋找,還是找不到。為了不讓我失望,她找來一張“上海百年”光碟廣告的招貼。我一看,正是童年時所看到的景象,一模一樣,只可惜中間多了一個留聲機,破壞了畫面,也看不到那座紀念碑,還是有點失望。總之,有聊勝於無,我還是欣然接受她送給我的招貼。
她遂介紹我買一本《外灘今昔》的畫冊,作者是上海中國國際旅行社的資深導遊高達先生,也是上海舊照片的收藏家。他在1996出版此書,收集了外灘23座具有歷史性建築的新舊照片,讓中外遊客瞭解上海灘的今昔。我終於從該書找到了這座消失了的紀念碑,也對上海灘的每座建築大樓,更能了解其歷史背影。
原來該紀念碑是紀念歐戰的“和平紀念碑”。第1次世界大戰時,旅居上海的一些外國僑民回國參戰,此碑於1924年2月16日建成,以紀念戰死者,第2次世界大戰時,被日軍拆毀。
追溯上海的歷史,南京條約簽訂後,上海成為通商口岸,從一個小漁村,變成繁華的商埠。1847年,英國麗如銀行最早在外灘18號設立分行,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間銀行。此後,各國競相開設數十家銀行,到了1897年,盛宣懷創辦的中國第一家銀行---中國通商銀行才在外灘開張(今日7號上海長江輪船公司)。當時上海外灘,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,竟有113幢銀行大樓,180家中外金融機構,堪稱是東方的華爾街,也是遠東金融經濟中心。
今日的外灘,還可看到1907年所建的信號塔;1913年興建的亞細亞大樓,就是上海冶金設計研究院;1910年建成的上海總會,是今日的東風飯店;1922年的有利銀行,是今日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;1925年建的日清輪船公司,成為今日上海海運公司;原是大北電報公司,興建於1908年,現為盤谷銀行分行,1923年建成的,是仿古希臘式的圓頭建築物,曾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辦公樓;1925年興建,頂部有亞州第一大鐘的海關大樓,最具古典主義風格;原為字林西報社址,今是17號桂林大廈中國絲綢公司總址……,還有中國銀行,百老匯等,都是著名的標誌,也各有各的故事。
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。上海灘,新舊大樓強烈對比,怎不令人,漫嗟榮辱?昔日傷痛隨水流,今日上海,活力充沛,欣欣向榮,一片都市恢宏氣派,比昔日上海,更為繁華,是全國金融經濟的大龍頭,突顯中國自力更生,發奮圖強,邁向現代化的成功表現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