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

馬年談馬 好騎手最愛騎烈馬



數千年來,自馬被人類馴服之後,它就是人類最重要的助手和財富。馬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,不論交通、運輸、戰爭、農耕、游獵、畜牧、娛樂、運動等等,馬為人類竭誠服務。
對遊牧民族來說,馬是他們的翅膀,可以在崇山峻嶺間奔馳,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好助手。在遍遠山區,馬還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,即使到了今天,公路還是稱為馬路。
中國的歷史,從夏朝到周朝,便開始有馴馬駕車的記載。古時戰爭,全靠戰馬,戰馬的優劣,是決定戰爭的勝負之一,所以古時非常重視馬匹的選擇、管理和訓練,養馬業自然非常興盛。
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,被譽為是“馬背上”的民族,馬就是象徵財富。不但交通畜牧全靠馬,馬奶是蒙古人的主要食品和飲料,是蒙古的八珍之一。所以蒙古人有句諺語:“有馬有權,不是親屬也來攀親;馬死權失,就是親人也不相識。”因此蒙古人自小便會騎馬,他們驍勇善戰的騎兵,曾經攻入歐洲,令白種人聞之喪膽,故有黃禍之由來。
劉邦得了天下,當了皇帝,他曾很自豪地說,他是“馬上得天下”。意思是說他是騎在馬背上靠打仗而得到天下的,不是父傳子,家天下,憑白得來的。元太祖成吉思汗一統天下,何嘗不是?
由此可見,古時馬對國家經濟與國防軍事的重要。據《周禮》記載,周朝時已設有“牧師”官職,專門負責放牧馬匹。此外,還有專人負責養馬、管馬的各項工作。到了漢景帝時,養有官馬30萬匹,唐代貞觀時期官馬增至70萬匹,民間馬匹則不計其數。
馬除了打仗,打獵也要靠馬。北魏太武帝有一次要出外打獵,命令一位官員古弼挑選肥壯馬匹供打獵的士兵使用,可是古弼卻故意選了瘦弱劣馬,太武帝怒不可遏,要把古弼綁出砍頭。古弼鎮定地說:“臣子侍奉君王,使君王玩得不快樂之罪小,若不顧國家安危之罪可大。目前敵人正伺機犯境,我選壯馬備戰,是為了國家的利益,臣不惜一死。”太武帝聽后,非常慚愧,覺得這樣的臣子,才是愛國忠臣,遂釋放了他。
還有一項趣事,為什麼公主的丈夫會被稱為“駙馬”呢?古時馬車,由幾匹馬共同拉,在旁邊的馬叫“駙”,所以漢朝設有“駙馬都尉”,專管副車的馬。魏、晉以後,公主的丈夫都拜駙馬都尉的官職,因稱之為駙馬。
強兵必先強馬,但要如何去辨別和選擇好馬呢?選馬、訓馬都是一門學問。一匹烈馬離開了原始草原和馬群,會感到陌生恐懼,訓馬師要用親切和鎮靜來感化它,以消除它的恐懼感和驚怕,絕不可採用鞭打來制服它。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娶了一位悍婦,有人問他原因,他說:“好的騎手最愛騎烈性的馬。”
這就是他娶悍婦的原因,他以“馬”來比喻女人,凸出自己。
莊子一書,就有寫一則“愛馬的人”的故事。從前有一位極愛馬的人,伺候他的馬匹,無微不至。他用竹筐去接馬糞,用巨大的海蛤去裝馬尿。有一天,有一只巨大的吸血蒼蠅,停在馬背上吸血。養馬人一看,靜悄悄走過去,出其不意,用力拍去。馬受了驚嚇,便用後腳一踢,把養馬人踢死了。這是富有哲理的故事,很多人喜歡馬,以為馬比老虎溫順,其實若不懂得養馬之道,還是很危險的。所以那些拍馬屁的人,若不小心拍在馬腿上,反挨一腳,也是很危險的。
由此可見,馬是最怕驚嚇的,另一故事也可証明。晉惠公在龍門山和秦軍作戰,晉惠公用來駕車的馬中有一匹“小駟”馬,此馬身材小巧,步驟安穩,但不適合作戰。晉惠公很喜愛,雖有臣子勸諫,晉惠公當作馬耳東風,不聽勸告。結果在交戰中,小駟馬受到一些驚嚇,就不聽駕馭,向前亂跑,陷入泥濘。雖然將領用力鞭打,可是馬小力微,拔腳不起,晉惠公遂為秦軍俘獲。晉軍多於秦兵,卻因晉惠公被擒而失敗。由此可見,馬匹之優劣,對戰爭有重大的影響。
馬的種類很多,有的適合打戰,有者適合運輸,有者適合比賽…….,要在馬群中去挑選好馬,不但是要有經驗的人,還要獨具慧眼,懂得相馬。由此又產生了相馬師,最被人稱譽的就是伯樂。
伯樂與千里馬,是被人津津樂道的事。古時流傳:“世有伯樂,然后有千里馬,而千里馬易得,伯樂難尋。”其實伯樂可能是指擅長養馬或識馬的人,不一定是專指一人。春秋時期的郵無恤、孫陽、王良等人都曾被人稱為伯樂。
《莊子.馬蹄》引述石氏《星經》:伯樂,天星名,主典天馬。孫陽善馭,故以為名。《晉書.天文志上》也說:“南河中五星曰造父,御官也。一曰司馬,或曰伯樂。”由此可見,伯樂可能是指識馬的專才,時至今日,“伯樂相馬”,是指善于鑒別人才,智者善于發掘人才,庸人則忌才。
唐朝韓愈《昌黎先生雜說》就有一篇“千里馬”的故事:
千里馬能日行千里,但食量也大,每頓要吃一石多糧食,若吃不飽,力氣不足,就不能發揮它的能力,甚至連普通馬也比不上,那能日行千里?有一位養馬的人,不懂千里馬的癖性,趕它奔跑也不得法,喂它,又不讓它盡量吃飽,執鞭吆喝,不聽使喚,便說“天下無馬”。
嗚呼!天下真的沒有好馬嗎?韓愈感嘆,是譏笑養馬者不識馬。該文章是以千里馬比喻杰出人才,而當權者不懂識別和任用,這個故事是要當權者注意發掘人才,並給予良好條件,以發揮他們的才能,否則英雄無用武之地。所以說“天下無馬”者,是一則笑話,諷刺當權者不知用人才,只是驥遇伯樂,天下才有馬。
一匹好馬,被視為寶,甚至有人願意以美女來換取愛馬,歷史上就有“愛妾換馬”的故事。唐朝李冗《獨異誌》有記載:北魏時,曹彰性倜儻,偶逢駿馬,愛之,其主所惜也。彰曰:余有美妾可換,唯君所選。馬主因指一女,彰遂換之。曹彰以妾換馬,經成為典故,今指風流豪放,或指寶物交換。所以陸游有:“豪士以妾換馬,耕農賣劍買牛” 的詩句。
被視為寶的馬,有者稱為“金馬”,象徵吉祥如意。漢宣帝時,有方士說益州有金,其形如馬;有碧玉,其形如雞,已成神物,祭祀可得。后遂有“金馬碧雞”的典故,泛指寶物。吉隆坡有“金馬”購物中心。
馬成為寶物,受重視與愛載。帝皇的御馬,金鞍玉轡,更不得了。京劇“連環套”就是一齣盜御馬的故事,故也稱“盜御馬”。清朝時,有一位綠林豪杰竇爾墩,人稱鐵羅漢。他本來做些買賣,在江湖上名聲頗高,因鏢客黃三太獻媚于官府,與綠林作對,他心中不服與之比武,被黃三太暗器所傷,一怒之下,來到口外連環套這個地方做個寨主,與黃三太結下深仇。
當時有個太尉梁九公,人稱梁千歲,他奉旨代聖上到口外行獵,皇上賜他全副鸞駕,騎有御賜駿馬,配有金鞍玉轡,黃絲為韁,馬鐙鑲金,名貴之極,名為“追風千里駒”,又喚“日月驌驦”,日行千里。
竇爾墩聞訊,夜入清營,盜馬回山,並留書叫黃三太出面,以羞辱黃三太,因他曾誇言若朝庭有失一草一木,唯他是問。其時黃三太已死,其子黃天霸出面用計取回御馬,並令竇爾墩自墜籠牢。
從這故事可以看出,帝皇的馬,是如何的雍容華貴。從盜御馬想到另一則有趣的盜賊故事 ----“山東響馬”。
清朝慵納居士著有《響馬》一書,指跨馬帶玲,在山東地區馳騁往來的盜賊,人稱為“響馬”。這些歹徒,善于偽裝,外表衣著鮮華,猶如富家子弟,混在商旅中,令人難以識破真面目。他們有嚮導探目,鬼計多端,秘密造案,謀財害命,手法殘酷,乾淨俐落,不留痕跡。因此人民談之色變,稱為“山東響馬”。
馬與人類脫離不了關係,時至今日,全世界還不知有多少萬萬人為賽馬痴迷傾倒,還有馬戲、體育運動等等。十二生肖有馬,也有人姓馬,地名、稱呼來說,有馬公(澎湖群島首府),也有馬婆(馬婆金融);有馬口(森美蘭州)、馬身(森美蘭州內的新村)、也有馬尾(福州的外港),還有很多很多與馬有關的名稱。
馬的故事特多,洋洋大觀,僅略述一二,以饗讀者。
(23/2/2002南洋商報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