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

吃苦是良圖


有一位经商致富的朋友,拥有洋房大车,生活富裕。但他却对孩子们说:“你们非常不幸!”尚在小学的孩子,天真地回答:“爸爸!我们生活这么好,为什么你说我们不幸呢?”“就是因为你们生活好,所以我才说你们不幸!”
孩子们不懂爸爸的意思,这位父亲才解释说:“你们生活好,没有吃过苦,所以我才说你们不幸。”孩子们莫明奇妙,明明是不幸才会吃苦,为什么这位父亲反而说他们没有吃过苦才是不幸?
因为没有受过艰苦的人,不知道幸福的可贵。于是,这位父亲时常利用假日载孩子们到郊外乡下游玩,带他们去看稻田菜园,看农夫在烈日下工作,向他们解释劳作的可贵,吃的饭,粒粒皆辛苦,都是农夫的血汗结晶。让他们体会: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这首诗的意义,吃饭应知农人苦,穿丝应记养蚕人。
他以前也是劳作吃过苦,从耕耘中所得的收获,才是甜果,今天才懂得什么是甜。这位朋友,跟我讲述他如何教导孩子吃苦的好处。他说,今天一般青年,由于生活好,容易产生好逸恶劳的心态,讲究享乐,这是危险的先兆,也是人性趋向堕落的开始。
我们华人有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老话:“富不过三代”。我们许多先辈,胼手胝足,白手起家,创造了事业,可是两三代以后的子孙,却无法守业,是什么道理呢?
这一句话虽然不一定正确,但是总会有其道理的。他说,这些创业的先辈,很多都是没有受过教育,而其后代有者受到高深教育,克绍箕裘,更应懂得营谋之道,怎么会富不过三代呢?
问题之一就是因为其子孙生活富裕,一切得来容易,渐渐失去了拼博的精神;有些沦为只会挥霍的二世祖,注重享受;或是裙带关系,用人唯亲;或是家庭纷争,不能团结合作,把事业拆散。合成散败,这是万古定理。由于子孙不珍惜,不自爱,结果把先辈辛苦所建立的基业毁了,可见创业难,守业也难。
这位朋友,深怕孩子生活太好,不愁衣食,养尊处优,若不灌输正确的人生观,可能会宠坏他们。就像已故陈嘉庚先生,虽是大富豪,但是管教孩子甚严,决不许司机送孩子上学,要他们搭巴士,养成克勤克俭的习惯。所以这位朋友在家辟出一个小菜园,教导孩子学习劳作,体会生活,目的在此。
这使我想到一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教子的故事。朱元璋认为儿子没吃过苦,就不知道创业的艰难和民间的疾苦,所以要刻意安排13岁的儿子朱标去从实际生活中接受各种刻苦的磨练,以增长才能。
他对儿子说:“在历史上,凡是有建树的人,他的青少年时期都都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。商朝的高宗武丁,少时长于民间,生活困苦,深知百姓耕耘收获的艰难;周成王继位后,受到周公的教诲,这两代帝王都不贪图享受,能勤俭处事,所以他们都成了有名的守成之王。”
有一回,朱元璋就故意派随员带他儿子朱标回乡祭祖扫墓,又对儿子说:“你从小长在富贵之家,过惯安逸的生活,这次回老家,除了欣赏沿途锦绣山河,也可以体会旅途的劳累与艰险,同时体察民艰,了解民情风俗,和社会风气的好坏;回到老家,要拜访父老乡亲,听他们讲述我当年兴举义兵渡江作战的事迹,以认识创立基业的艰难。”
朱元璋知道凡是创业的君主,都曾经历艰难困苦的过程,所以他教子甚严,注重德性,要勤于政事,不可沉溺于逸乐,以免养成坏习惯。就如孔子所云:“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。”也就是说:“少时的习惯,长大了就成为天性。”做父母的,假如溺爱孩子,怕孩子受苦,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劣性,有了依赖,锦衣玉食,没有经过苦的磨练,那里还会有进取心呢?所以孟子云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是有其道理的。
子不教,父之过。若教导无方,对孩子呵护备至,反而把孩子纵宠坏了,只依赖,不长进,不学习,就丧失了独立奋斗的精神,成为靠人供养的寄生虫。久而久之,习惯成自然,犹如患上软骨症,即使有了拐杖,还是站不起来。结果是贻害子孙,做父母的过失可大了。
俗语说:“懒散和安逸是成功的坟墓。”安逸使人志气消,勤奋使人志气高。做父母的都是要教导孩子刻苦耐劳,勤奋忠实,了解创业的艰巨。父母本身也要先树立好榜样,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斜,父亲偷瓜窃果,孩子将来就会杀人放火。假如做父母的,教导孩子如何巧取豪夺,不循正道,傥来之物,必难久享。血汗钱,万万年;盗来钱,转眼间。没有苦中苦,哪来甜中甜?只有劳苦勤奋创造的基业,才会根深柢固,结出美好的甜果。
(本文作者以包丁为笔名,刊登于20/9/2003南洋商报商余版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