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大仙”在香港,可說是如雷貫耳,無人不知。它是香港最負盛名的廟宇,寺廟之大,香火之盛,可以媲美莆田的媽主廟。它對港人影響深遠,在香港佔有一席之地,社區就有黃大仙區,連車站也有黃大仙站。
第一次到香港,一位下嫁到香港的同學,就帶我參觀了黃大仙。對沒有宗教信仰的我來說,只當作普通廟堂看待,引不起什麼興趣,因我看到很多本地華人,盲目崇拜偶像。以後數次到香港,旅行社一定安排到黃大仙參觀,一間廟堂,何以如此出名,才漸漸引起我的興趣。
今天的香港,自1997年回歸中國後,還是隨著時代的進展,成為最先進的世界大都會。但是黃大仙的香火,更為鼎盛,中外遊客,絡繹不絕。在香港人眼中,黃大仙是他們崇敬的偶像,有求必應,是發財致富、四季平安、風調雨順、美滿婚姻的象徵,也是港人精神寄託的所在。尤其是神誕節日,更是萬頭攢動,水洩不通,要勞動警察來維持秩序。
黃大仙本是民間的神仙故事,具有神奇的法術,能夠滿足人們的一切要求,所以無論各階層人士,天天都有人向黃大仙神像跪地求簽問卦,指點迷津。原來,黃大仙這座神像,是1915年,有道侶梁仁庵等人從廣東西樵山普慶祖壇奉接而來,始料未及,竟能大顯神通,發展成為今日香港人大規模的宗教活動的中心。
黃大仙的故事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有“叱石為羊”的神仙奇術。故事始見於晉朝葛洪的《神仙傳》裡的黃初平。黃初平是丹溪人,十五歲那年牧羊,遇到一位道士,道士見他善良勤慬,遂引他到金華山的石室中,傳授道術。四十多年,不復念家,其兄黃初起,曾入山尋找未果。後來見市中有一道士善卜,乃請他代為占卜。道士遂說:“金華山有一牧羊兒,姓黃名初平,是否令弟?”黃初起非常驚喜,就跟隨道士去找,果然相見,兄弟悲喜。就問其弟:“羊在那裡?”其弟說:“羊近在山東。”初起前往巡視,只見累累白石,就回報說山東無羊。初平說:“羊有在,只是你沒有看到。”倆人就一起去看。初平對著白石叱說:“羊起!”於是白石皆變為數萬頭羊。初起見狀,甚為驚佩,便說:“弟有如此神通,我可以學嗎?”初平說:“你好道,便可學得。”於是初起便棄妻學道,共服松脂茯苓。修至五千日,能坐在立亡,行於日中無影,而有童子之色。后乃俱還鄉里,親族死亡略盡,乃復還山。臨去,以此藥方傳授給南伯逢,易姓為赤,初平改字為赤松子,初起改字為魯班。其后傳服此藥而得仙者數十人。
黃初平,有的典籍又作皇初平,在民間稱為“黃大仙”。人們對黃初平得道成仙,叱羊成石,叱石成羊的超能本領,非常傾慕,想借其神力,來實現自己的願望與理想,以圓心中美夢。
黃初平叱石為羊的故事,成為千古佳傳,不論帝王,或是文人雅士,多有詩歌傳詠。
唐代李嶠《詠羊》:“絕飲懲澆俗,行驅夢逸材。仙人擁石去,童子馭車來。夜玉含星動,晨氈映雪開。莫言鴻漸力,長牧上林限。”仙人擁石去,就是指黃初平得道成仙,牧白石皆成羊。
唐朝詩人曹唐有《小游仙》詠羊詩:共愛初平住九霞,焚香不出閉金華。白羊成隊難收拾,吃盡溪頭巨勝花。這首詩,作者也是藉黃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,希望自己也能得道成仙的道家思想。
文天祥的《詠羊》詩:“長髯主簿有佳名,羵首柔毛似雪明。牽引駕車如衛玠,叱教起石羨初平。”出都不失成君義,跪乳能知報母情。千載匈奴多牧養,堅持苦命漢蘇卿。此詩是文天祥通過盛贊羊的美德,抒發熱愛祖國和故土,堅守節操和正義的情懷。“長髯主簿”是典故,是羊的別名;“衛玠駕車”的典故是指晉代衛玠,在孩提時喜坐白羊車在洛陽街市上兜風,超然脫俗,引人注目,被人當作是清雅卓然的玉人。“叱教起石羨初平”就是黃初平叱石為羊的故事。
明太祖朱元璋對羊也是情有獨鍾,他的《牧羊兒土鼓》詩云:“群羊朝牧遍山坡,松下常吟泉道歌。土鼓枹時山鬼聽,石泉濯處澗鷗和。金華誰識仙機密,蘭渚何知道術多。歲久市中終得信,叱羊洞口白雲過。”朱元璋這首牧羊詩,由牧羊兒土鼓之聲,聯想到黃初平少年時隱於金華的往事。抒發了恬淡、閑情的雅致,對一個帝皇來說,是難能可貴的。
從以上詩人與帝皇引用黃初平叱石為羊的典故,可見詩人崇尚黃初平那種和平安逸的神仙生活。其實,黃初平事跡原本動機是藉牧羊而隱,得道成仙,獨自過著與世無爭的悠閒生活。人們崇拜黃大仙,也是象徵祈求和平,消弭紛亂,希望過著安逸的生活,這也是世人所渴望的。
第一次到香港,一位下嫁到香港的同學,就帶我參觀了黃大仙。對沒有宗教信仰的我來說,只當作普通廟堂看待,引不起什麼興趣,因我看到很多本地華人,盲目崇拜偶像。以後數次到香港,旅行社一定安排到黃大仙參觀,一間廟堂,何以如此出名,才漸漸引起我的興趣。
今天的香港,自1997年回歸中國後,還是隨著時代的進展,成為最先進的世界大都會。但是黃大仙的香火,更為鼎盛,中外遊客,絡繹不絕。在香港人眼中,黃大仙是他們崇敬的偶像,有求必應,是發財致富、四季平安、風調雨順、美滿婚姻的象徵,也是港人精神寄託的所在。尤其是神誕節日,更是萬頭攢動,水洩不通,要勞動警察來維持秩序。
黃大仙本是民間的神仙故事,具有神奇的法術,能夠滿足人們的一切要求,所以無論各階層人士,天天都有人向黃大仙神像跪地求簽問卦,指點迷津。原來,黃大仙這座神像,是1915年,有道侶梁仁庵等人從廣東西樵山普慶祖壇奉接而來,始料未及,竟能大顯神通,發展成為今日香港人大規模的宗教活動的中心。
黃大仙的故事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有“叱石為羊”的神仙奇術。故事始見於晉朝葛洪的《神仙傳》裡的黃初平。黃初平是丹溪人,十五歲那年牧羊,遇到一位道士,道士見他善良勤慬,遂引他到金華山的石室中,傳授道術。四十多年,不復念家,其兄黃初起,曾入山尋找未果。後來見市中有一道士善卜,乃請他代為占卜。道士遂說:“金華山有一牧羊兒,姓黃名初平,是否令弟?”黃初起非常驚喜,就跟隨道士去找,果然相見,兄弟悲喜。就問其弟:“羊在那裡?”其弟說:“羊近在山東。”初起前往巡視,只見累累白石,就回報說山東無羊。初平說:“羊有在,只是你沒有看到。”倆人就一起去看。初平對著白石叱說:“羊起!”於是白石皆變為數萬頭羊。初起見狀,甚為驚佩,便說:“弟有如此神通,我可以學嗎?”初平說:“你好道,便可學得。”於是初起便棄妻學道,共服松脂茯苓。修至五千日,能坐在立亡,行於日中無影,而有童子之色。后乃俱還鄉里,親族死亡略盡,乃復還山。臨去,以此藥方傳授給南伯逢,易姓為赤,初平改字為赤松子,初起改字為魯班。其后傳服此藥而得仙者數十人。
黃初平,有的典籍又作皇初平,在民間稱為“黃大仙”。人們對黃初平得道成仙,叱羊成石,叱石成羊的超能本領,非常傾慕,想借其神力,來實現自己的願望與理想,以圓心中美夢。
黃初平叱石為羊的故事,成為千古佳傳,不論帝王,或是文人雅士,多有詩歌傳詠。
唐代李嶠《詠羊》:“絕飲懲澆俗,行驅夢逸材。仙人擁石去,童子馭車來。夜玉含星動,晨氈映雪開。莫言鴻漸力,長牧上林限。”仙人擁石去,就是指黃初平得道成仙,牧白石皆成羊。
唐朝詩人曹唐有《小游仙》詠羊詩:共愛初平住九霞,焚香不出閉金華。白羊成隊難收拾,吃盡溪頭巨勝花。這首詩,作者也是藉黃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,希望自己也能得道成仙的道家思想。
文天祥的《詠羊》詩:“長髯主簿有佳名,羵首柔毛似雪明。牽引駕車如衛玠,叱教起石羨初平。”出都不失成君義,跪乳能知報母情。千載匈奴多牧養,堅持苦命漢蘇卿。此詩是文天祥通過盛贊羊的美德,抒發熱愛祖國和故土,堅守節操和正義的情懷。“長髯主簿”是典故,是羊的別名;“衛玠駕車”的典故是指晉代衛玠,在孩提時喜坐白羊車在洛陽街市上兜風,超然脫俗,引人注目,被人當作是清雅卓然的玉人。“叱教起石羨初平”就是黃初平叱石為羊的故事。
明太祖朱元璋對羊也是情有獨鍾,他的《牧羊兒土鼓》詩云:“群羊朝牧遍山坡,松下常吟泉道歌。土鼓枹時山鬼聽,石泉濯處澗鷗和。金華誰識仙機密,蘭渚何知道術多。歲久市中終得信,叱羊洞口白雲過。”朱元璋這首牧羊詩,由牧羊兒土鼓之聲,聯想到黃初平少年時隱於金華的往事。抒發了恬淡、閑情的雅致,對一個帝皇來說,是難能可貴的。
從以上詩人與帝皇引用黃初平叱石為羊的典故,可見詩人崇尚黃初平那種和平安逸的神仙生活。其實,黃初平事跡原本動機是藉牧羊而隱,得道成仙,獨自過著與世無爭的悠閒生活。人們崇拜黃大仙,也是象徵祈求和平,消弭紛亂,希望過著安逸的生活,這也是世人所渴望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