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


小學時,讀王冕童年放牛的連環圖故事,王冕把牛拴在柳樹下,習畫荷花,我就開始對柳樹產生興趣。初中時唸到老殘遊記劉鶚遊大明湖,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,對柳更產生濃厚的喜愛。
大馬很少看到柳樹,雲頂高原的人工湖,湖畔種有柳樹,體態輕盈纖細,絲絲垂柳,隨風搖曳,給雲頂增添幾許詩意。尤其是星月交輝的夜晚,與三幾好友,在湖邊小亭,攜酒暢談,時而煙霧飄繞,波光渺渺,垂柳依依,如入仙境,令人陶然忘歸。可是今日湖邊已被圍起,成了遊樂場,沒有了往昔柳沉霧氣,月蕩湖光的詩境,我也鮮少涉足了。
到中國旅遊,處處有垂柳,我見到柳樹,就像見到故友,感到非常親切。看萬條柳絲,隨風款擺,井然有序,裊裊多姿,柔弱可人,就像一位美女,嫵媚之極。
在眾多樹木中,柳樹是最富有詩情畫意的。若松以忠貞稱雄,柳則可為柔情美人,歷來詩人畫家,歌詠描繪至多。白居易長恨歌:芙蓉如面柳如眉,把楊貴妃的眉毛形容成柳眉之美。唐伯虎點秋香,跑出春香時,他即刻作了一首詩,活活把春香氣走:“姐姐號春香,真不愧俏紅妝,柳腰款款嬌模樣,美比王嬙,艷比王嬙,花容月貌人人想,只可惜,身高一丈,彷彿扈三娘”。柳腰即形容女人腰細如柳。乾隆皇遊江南,在西湖遇一美女,他就作了一首詩,內有一句“柳眼窺人半帶羞”,柳眼即指美人的眼睛。晉朝才女謝道韞遇到她的叔叔謝安來訪,正值大雪紛飛,謝安出了一句:“白雪紛紛何所似”?謝安的侄兒胡兒隨即應道:撒鹽空中差可擬,謝道韞回答:“未若柳絮因風起”,受謝安贊賞,後人就以“柳絮才”或“詠絮才”來比喻有文才的女子,可見柳與女人關係密切。
“碧玉妝成一樹高,萬條垂下綠絲條;不知細葉誰裁出,二月春風似剪刀”。賀知章的這首《詠柳》詩,把換上新妝的柳樹,形容成像一顆顆綠色的翠玉,點綴而成的俏模樣,碧葉片片相似,就像精心裁剪一樣,宛若披上綠色衣裳的青春玉女,含情低首,在春風中嬌柔輕舞。
1990年杪,馬中開放,我就趕到北京遊玩,在北海公園,大風吹拂,第一次看到顛狂柳絮隨風舞的韻味;在北京動物園,有巨大老柳,造型優美,氣質高雅,令我迷戀。中國各處名湖勝景,如西湖、太湖、大明湖、玄武湖、莫愁湖、還有屈原行吟的東湖、楊貴妃出浴的華清池等,多有柳樹相伴,增添詩意,這些景色,自然成為我獵取的對象。
柳絲柔和,但很堅韌,大風吹襲,不為所折,這是以柔保身之道。陶淵明隱居田園,宅邊種有五棵柳樹,自號“五柳先生”。因此,後人尊稱柳樹為“先生柳”。王維的《老將行》詩歌,就有一句:“路旁時賣故候瓜,門前學種先生柳”。去年11月,參加吉隆坡中華校友在杭州舉行的嘉年華會,在蘇州虎丘
勝地,一排垂柳,煞是慕人。我特地選擇與五棵柳樹拍攝為念,團員問我,我道明來歷,大家競相拍照,足見五柳先生受人崇拜。
陶淵明的父親陶侃更愛柳,而且有辨識柳樹的慧眼。當他任武昌的太守時,曾令各兵營種柳,都尉夏施盜拔武昌郡西門柳,陶侃出巡至夏施營,認得乃是武昌西門柳,何以偷移至此?夏施惶恐認罪,由此可見,陶侃明察秋毫,慎密認真,後遂有《武昌移柳》的典故。
俗語說:有意裁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可見柳樹容易生長,是最佳的點綴植物之一。柳富有詩意,深受歡迎,連在百家姓中也有人姓柳,最有名的有柳宗元、柳永、柳敬亭。柳公權的書法,自成一體,號稱柳體。柳下惠坐懷不亂,更為人津津樂道。中國地方以柳取名的就有廣西的柳州、甘肅的柳園、山東的柳泉等,西湖十景之一的就有柳浪聞鶯。
在中國最有名的柳是“左公柳”。左公柳是清朝大將左宗棠率軍至新疆時,看到塞外荒涼,便沿路種樹,夾道數千里,所種的就是柳樹!光緒五年(1879),楊昌浚受左宗棠之邀到新疆,即景生情,吟詩一首:“大將籌邊尚未還,湖湘子弟滿天山。新栽楊柳三千里,引得春風度玉關。”此詩流傳甚廣,成為塞外名句,這些柳樹也被尊稱為左公柳,至今在新疆的哈密尚可見到。
唐朝韓翃有妾柳氏,為蕃將沙叱利所得。韓翃作了一首詞寄去給她,寫道:「章台柳,章台柳,昔日青青今在否?縱使長條似舊垂,亦應攀折他人手!」
柳氏作詞回答:「楊柳枝,芳菲節,可恨年年贈別離!一葉隨風忽報秋,縱使君來豈堪折!」後人就借“章台柳”指為妓女。唐朝妓女詩中也有〈望江樓〉一曲:「莫攀我,攀我太心偏,我是曲江臨池柳,這人折了那人攀,恩愛一時間。」所以就有花街柳巷、眠花宿柳、花柳病等風流名詞。
古人在長安東面的灞陵橋,漢人送客至此橋,折柳贈別,所以李白憶秦娥的詞中,就有一句:“秦樓月,年年柳色,灞陵傷別!…”。宋朝周邦彥寫柳的《蘭陵王》一詞:“柳陰直,煙里絲絲弄碧。隋堤上,曾見幾番,拂水飄綿送行色。登臨望故國,誰識京華倦客。長亭路,年去年來,應折柔條過千尺…....”形容自己離開故鄉,成為京城倦客,年復一年,不知有多少次折柳送別,所折柳條(柔條)加起來恐有千尺之長。他以細膩的寫意手法,托柳起興,敘寫別情。
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 (柳子厚)曾任柳州刺史,人們稱他為柳柳州。他的種柳戲圖詩中,有“柳州柳刺史,種柳柳江邊”。有一位呂溫者,就借用他的詩來嘲笑他:“柳州柳刺史,種柳柳江邊。柳管依然在,千秋柳拂天”。雖是玩笑,但不刻薄。
也有以柳比喻愛情的,元朝劉景元寫有竹枝詞:“柳枝裊裊柳花飛,一種春風有是非。柳枝插地根到底,花飛出樹幾時歸”?他以柳枝、柳花同樣在春風中生長,性情卻有所不同。堅貞的愛情像柳枝插地,一插到底,生根發芽;見異思遷的人,像飛出的柳花,幾時才飛回來呢?
最有趣的是明朝杭州太守何晉賢的故事。當時他得了一幅《柳堤送別》圖,他仰慕江南四才子的祝枝山,通過另一才子周文彬介紹,要請他題詞。祝枝山要他三百兩的酬勞,何太守很慳吝,只送給一百兩。
祝枝山打開圖幅,只見圖上畫的是:岸邊停有一船,艙中坐一書生,船夫正待解繩准備起航,岸上四棵柳樹,有幾隻飛鳥鳴叫,一位美人佇立岸上,惜別依依。祝枝山一看此情此景,立即提筆寫成四句歌謠:“東邊一棵大柳樹,西邊一棵大柳樹,南邊一棵大柳樹,北邊一棵大柳樹”,題罷便差人送還太守。
何太首一見,怒不可遏,罵道這是什麼題款,婦孺都會胡謅,不倫不類,簡直把名人的畫都糟蹋塗壞了,於是又託周文彬向祝枝山交涉。
祝枝山笑道:“我題的長歌,不過是三分之一,因他只送我三分之一的酬勞,所以我就題三分之一的句子而已,若是他肯送我三百兩,我自然會寫完這首詩,太守看了,保證滿意。”
周文彬將之稟告太守,太守道:“三百兩不成問題,只是那四句歌謠已寫,太過庸俗,如何接續下去?假如他有本領,請到我衙府來,當面揮毫,只要他接得自然,我當面送足他三百兩銀子,還要請他一席豐富酒筵。”
周文彬責怪祝枝山不應作弄太守,枝山反而哈哈大笑,大贊好極,與文彬到何太守衙門,提筆續寫:“任憑你南北東西,千絲萬縷,總擊不得郎舟住。這邊啼鷓鴣,那邊喚杜宇,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,一聲聲不如歸去”。
祝枝山寫罷,何太守拍案叫好,如此一加,便不呆板,可見才子之筆,騰蛟起鳳,起死回生,成了絕妙好詞,畢竟不同凡響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