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

屈原:忠臣跳入汩羅江

“楚懷王,忠臣跳入汩羅江。《離騷》讀罷空惆悵,日月同光。傷心來笑一場,笑你個三閭強,為甚不身心放。滄浪污你,你污滄浪”。
一做忠心耿耿的愛國詩人屈原,迫得要抱石跳入汩羅江自盡,二千多年來,至今還是一件令人感到哀婉和悲痛的事。元朝的貫云石,就寫下了上述《殿前歡》的元曲小令。對楚懷王昏庸不察,誤聽小人的讒言,流放屈原,作者惆悵之餘,只能苦笑:古往今來,多少忠臣直士,屢遭磨難,命途多舛。
曾任左徒、三閭大夫的屈原,又名屈子,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,因為才華出眾而遭忌失勢,憤而著書,寫出了離騷,還有九歌、九章、卜居等名篇,以示己志,名傳千古,雖然在政治上失意,卻成為辭賦之祖。《離騷》有句:“余既滋蘭之九畹兮,又樹蕙之百畝”……就是比喻屈原自己精心培養了不少人材。宋玉、唐勒、景差,都是他的高徒,但莫敢直諫,楚國也日漸衰頹。
史記《屈原列傳》指出:屈原志潔行廉,正道直行,竭忠盡智,讒人間之,信而被疑,忠而被謗,能無怨乎?離騷者,猶離憂也,屈原之作離騷,蓋自怨生也。
屈原既放,披髮行吟澤畔,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,一名漁父問他為何至此?屈原則說:“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漁父說:既然世上都是混濁,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?眾人皆醉,何不喝點薄酒裝醉?屈原回答:那一個能拿自己的清白去受穢物的沾污呢?寧可投水葬身魚腹,怎能把潔白的人格去蒙受世俗的齷齪呢?
松柏本孤直,難為桃李顏,從《漁父》對答,可以看出屈原的堅貞,不隨波逐流而合污,昭示了他的清高人格。所以唱道: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過後他作了一篇《懷沙》賦,就抱石投入汩羅江自盡。
一個忠臣,要跳入汩羅江而死,是對昏君楚懷王的一個大諷刺和鞭笞。屈原被逐之後,楚懷王內受寵姬鄭袖的惑亂,外受秦國張儀的欺騙,疏遠屈原,信任小人上官大夫靳尚以及公子令尹子蘭等,貪利受辱,且與盟友齊國失和,前後受敵。楚王不甘受騙,兩次伐秦,均遭敗績,折將失地。最後誤信子蘭之言,到秦國武關赴秦昭王之約,屈原曾極力諫止,楚王不聽,結果被秦扣留,要求割地,懷王不允,三年後竟客死於秦,為天下人所恥笑。
親小人, 遠賢臣,導至楚國國勢日衰,終為秦國所滅。得賢者昌,失賢者亡,當君王的,每個都是求才若渴,可是楚懷王,因為是非不分,賢愚不察,忠佞不辨,就像公雞只認得榖粒而把珍珠當垃圾,是愚昧無知的可悲。
屈原出生在一個混濁不清,蟬翼為重,千鈞為輕,讒人高漲,賢士無名的黑暗腐朽社會,可是他出污泥而不染,嫉惡如仇,就像他的《卜居》所言:寧正言不諱以危身、寧超然高舉以保真、寧廉潔正直以自清、……故寧死不屈,堅持清白人格,不事他邦。
像他這樣的才幹,要是去游說諸侯,那一個國家不會去收容他呢?為何要弄到如此悽慘的地步呢?蘭薰而摧,玉貞而折,太史公司馬遷對屈原反覆贊嘆,而貫云石也要苦笑這個三閭大夫,為何不把身心放達超脫?詞中也充滿辛酸與憤懣,因為貫云石本身也是出身貴族,可是官場險惡,他學陶淵明隱退田園,遠離禍害。
屈原不事他邦的原因是:楚族同姓不當去,赤膽忠君不可去,愛熱祖國不忍去。屈原原是王族,眷顧楚國,心擊懷王,忠貞不移。屈原在他的《橘頌》已表明:深固不徙,橘生南國,遷則變質,逾淮則成苦澀難食的枳。他以橘自喻,表白自己思想品德和不遷之因。
屈原看秦國攻破郢都,人民困苦,自己理想無法實現,才悲憤自殺。楚人非常憐惜他,為他立了“三閭廟”、“屈原祠”。每年於五月初五訂為端午節,裹粽子、賽龍舟,把一串串的粽子拋入江中,以免魚蝦傷害屈原,以祭奠這位崇敬的大夫,而成為一個傳統節日。楚人悲屈原,千載意未歇,屈原的偉大精神,浩然正氣,堪與日月同光。
唐朝詩人戴叔倫,有一天,秋日傍晚,到三閭廟憑弔屈原,為之詩曰:“沅湘流不盡,屈子怨何深; 日暮秋風起,蕭蕭楓樹林。”另一詩人文秀《端午》詩云:“節分端午自誰言,萬古傳聞為屈原;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可見昔人日已遠,屈原怨恨之深,就像沅湘兩江之水,悠悠訴不盡,也洗不掉他的冤屈。
屈原愛國愛民的精神是大家學習的典範,也是國家和華團領袖引為殷鑒。現在政壇,紛紜繁雜,政治青蛙,朝秦暮楚,與屈原不事二主的高風亮節相比,實在是太過鄙夷了。今天的政治工作者,貪污腐敗,打不知痛,罵不知羞,那幾個有原則和操守的呢?
反觀今天很多華團的所謂領袖,素質低劣、昏庸鄙俗、橫蠻無禮、假公濟私、沽名釣譽、霸佔茅坑不拉屎……….比比皆是。我參與華團頗久,看到華團很多醜態和怪現象,那些鼠目寸光、心胸狹窄的自以為是者,常以小人之心來度君子之意,把精英人士的真知灼見,因不合己意,當作是鬼類叛徒,因為疑忌而排除忠直賢才。那種無理取鬧、強詞奪理、斷章取義、顛倒黑白、誣衊中傷的卑劣手段,實在嘔心。
最近我有一位老友,是大公無私的正直之士,在某社團熱心服務數十年,熱愛公會,義務奉獻,有口皆碑。也因才華出眾而無端受到一批昏庸者的猜忌、誣害、排擠、像屈原一樣,感同身受,能無怨乎?
沅江湘水碧澄澄,那得屈原怨恨深?屈原憂國憂民,難怪宋朝大詞家辛棄疾作了一首《水調歌頭》,充滿屈原的影子:“長恨復長恨,裁作短歌行。何人為我楚舞,聽我楚狂聲。余既滋蘭九畹,又樹蕙之百畝,秋菊更餐英。門外滄浪水,可以濯吾纓。 一杯酒,問何似,身後名。人間萬事,毫髮常重泰山輕;悲莫悲生離別,樂莫樂新相識;兒女古今情,富貴非吾事,歸與白鷗盟。”
今日黨政華團假如能有賢明領袖,招賢納能,聽取民意,廣納諫言,國家肯定會國運昌隆,黨政團體肯定會組織健全,充滿生機。

沒有留言: